拍摄《疆湖儿女》纪录片、发起“我为家乡新疆棉代言”公益直播、为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新疆籍贫困中学生捐资设立奖学金……留汉创业10年,90后新疆籍大学生张培文将一颗颗温暖的种子播撒进人们的心田。
2010年,张培文考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大二时,他依托学校DV视频剧社创业。后来,他创立了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业10年,张培文说,各级政府部门、母校及湖北的朋友,给予他巨大扶持。他希望把故乡“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朋友,“这是来自内心的感恩。”
湖北省是除了新疆以外,全国常居新疆籍人口最多的省份,目前有3万多名新疆儿女在湖北工作、求学和创业。在张培文看来,平凡的新疆人身上发生的真实且打动人心的故事,能够给人带来向上向善的力量,“也最能展现真实的新疆。”
从2018年开始,他的“微梦”团队将镜头对准一个个在湖北生活的普通新疆人,他们中有大学生、创业者、基层公务员。团队用视频记录这群天山下的年轻人,不远万里在异乡扎根的真实故事。
首期10集纪录片中,有哈萨克族姑娘昆德斯·波拉提汗,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考取选调生,来到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街道工作;有来自和田市的维吾尔族女生麦尔哈巴·吾拉木,业余时间坚持为新疆群众教普通话;有95后维吾尔族大学生麦麦提艾力江·阿卜杜艾尼,疫情期间冲到志愿服务一线,此后又成为新冠肺炎疫苗志愿者……
今年5月,《疆湖儿女》系列短视频《玉素甫与他的阿迪力》《二七街道的哈萨克姑娘》《我在武汉教普通话》在共青团湖北省委官方微博等平台发布。一幅幅影视画面传递出民族团结的精神信念,一个个淳朴善良的新疆青年形象走进大众心间——沟通的桥梁就此架起。有武汉市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评价,“他们的心灵和那里的雪山一样清澈。”
从天山脚下来到武汉10年,这位新疆青年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故乡。
早在2016年,张培文就联络10余家爱心企业,在武汉市汉铁高中发起成立了“疆岸学子奖学金”,资助优秀的新疆籍贫困中学生,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至3000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4年过去,该项目累计资助近300名学生,张培文本人捐助达25万元。
此外,作为湖北省新疆商会的副会长,张培文还常与商会里的年轻人交流,分享个人留汉奋斗历程,畅谈“疆湖”友谊。
在江岸区创业8年,区政府扶持并见证了他的公司一路发展壮大——最初创业时为他申请到30平方米的孵化器,此后帮他搬入老汉口核心文创园区配套1000多平方米办公场地,给予大量优惠政策和房租补贴。
“我们白手起家来汉创业,离不开党和政府、湖北各界朋友的帮助。没有这些帮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张培文说。
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一颗颗温暖的种子开始发芽。
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90后回族学生王超,2014年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汉创业,做新疆炒米粉和手抓饭,打造出“疆料”连锁餐饮品牌,在全国开设了60家门店,也加入了湖北省新疆商会。
2018年,王超了解到,两名经常来店里做兼职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从那年起,王超每个月分别定向资助他们1000元,直到二人毕业。
受益于张培文的引领,从2018年起,85后基层公务员、维吾尔族姑娘麦尔哈巴·吾拉木开始担任武昌区语言培训班志愿者,为辖区的维吾尔族群众上课,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政策讲解、安全教育等内容。
“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很大,现在大家都找到了统一的组织,有快乐一同分享、有困难一起帮忙。他们没有了语言障碍,知晓了法律法规,有了自己的烧烤店,自然就不会占道了。”麦尔哈巴·吾拉木说。
今年4月,张培文策划发起“我为家乡新疆棉代言”公益直播,专程拉来新疆的棉花,邀请两位弹棉老艺人,用地道的新疆棉花弹好棉絮后公益售卖,为新疆棉花发声,给家乡产品代言。
“故乡的棉花色白、干燥,一年四季可以制作。”两天时间,张培文团队做了4场直播,吸引300多万人次观看,卖出2000床棉絮,所获利润作为奖助学金全部捐给武汉市财贸学校新疆内职班的贫困学生。“棉花是有温度的,我们要将这种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张培文说。
留汉创业10年来,武汉的烟火气,已深深地沁入这位新疆小伙的心田,成为一种“熟悉又亲切”的味道。
每逢有新疆的朋友初次来到湖北,他总要热情地给大家介绍秀美壮丽的东湖,走一次长江大桥,爬一次黄鹤楼。在武汉清晨的“过早”时分,他会领着朋友去街头巷尾,从毫不起眼的巷子里捧出一碗地道的热干面。
而到了夏季,张培文会和往年一样,从武汉天河机场出发,飞回3000多公里外的哈密老家,在那儿住上半个月,度过新疆一年里最美的时节。
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