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东北地区呵气成霜。第79集团军某旅无人机侦察排班长朱耀辉操作一架无人机飞翔在高空,“敌”防御阵地在电子眼中一览无余。成功侦察到情报信息后,朱耀辉控制无人机返航。
突然,一阵强风从侧边刮来,眼看无人机即将侧翻失控,紧急关头,他在数秒钟内迅速进行10多次微调,重新精准掌控方位角,将其恢复到正常姿态,“垂直陀螺运转正常,各部件无损伤。”侦察监视任务圆满完成!
“没有天生的‘飞行能手’,只有后天的不懈努力。”走进该旅无人机侦察排的荣誉室,一座座奖杯、一面面奖牌记录着朱耀辉和无人机排官兵成长的足迹。
改革重塑后,该旅无人机侦察排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应运而生。最初受领命令时,朱耀辉信心十足,一心想学懂弄清无人机这套高精尖装备,在最短时间内带领全排生成战斗力。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等客观因素,新组建的无人机侦察排成了无大纲、无教材、无装备、无器材的“四无”单位。
“要成为‘放鹰人’,首先要会‘识鹰’。”为了把无人机搞清摸透,朱耀辉带领全排官兵通力协作,研究无人机的工作原理。没有飞行装备,他就自掏腰包买来航模,钻研操控技能,提高组装速度。
操纵无人机飞行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飞行器姿态、风速变化、气压高度等细节都会对飞行产生影响。相较于驾驶有人机时的直观感受,无人机操纵手在与阵地密切协同的同时,只能通过不断变化的数据来分析判断无人机的状态。
从那时起,无人机就成为朱耀辉形影不离的“战友”。3个月时间过去,他不仅背熟了数十张电路图、数百个飞行口令,还摸索总结出了“无人机训练四步法”,把无人机工作原理摸了个门儿清。一段时间下来,训练水平明显提升。
2017年年底,集团军组织无人机专业比武。朱耀辉和战友们通力合作,一举夺得理论考核第一名。领奖的那一刻,朱耀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夜以继日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第二年,某新型无人侦察机列装该旅,新型无人机远远超出他们的经验认知,厂家提供的装备说明书内容也不够详实充分,无法直接形成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岗位协同、技术理念、实战运用都需要一点点摸索。
面对这套“高大上”的新装备,朱耀辉带领大家经常天刚蒙蒙亮,就赶到训练场。为了测试恶劣条件下无人机的飞行数据,他们专门挑天冷、风大的日子出门,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
无人机俗称“影子部队”,是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对战争胜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飞无人机不仅要讲技术,更要懂战术,实现准确侦察、精确打击。
一次参加实兵对抗演练的失败经历让朱耀辉深受触动。当时,朱耀辉受领任务后迅速启动无人机,对目标空域展开侦察。俯冲、跃升、盘旋……在他的操控下,无人机的整个飞行过程顺利流畅。可当无人机降落机场后,朱耀辉却被告知:任务失败。
原来,由于专注于无人机操作,在执行跟踪监视的过程中,他没有结合实战背景进行“敌情”分析,结果进入“敌”地空武器攻击范围,无人机被判定为遭“敌”击毁。
“必须让每一道飞行轨迹都瞄准实战、聚焦战场。”随后,朱耀辉改进训练方法,在无人机操控训练中融入战术背景,通过不断模拟操作、总结复盘,研究出不同战场情况下无人机的多种战法。
2020年,某基地内,陆军某新型无人机战训法集训考核激战正酣。检查、试车、调试……伴随着发动机阵阵轰鸣,朱耀辉操作无人机腾空而起,很快进入预定空域。
“经度××,纬度××,高度××,发现可疑目标。”指令传来,朱耀辉迅速研判目标情况,加载目标区域航线,无人机腾空而起,对“敌”进行侦察锁定,顺利完成任务。考核结束,无人机排斩获理论、实飞考核两个第一名。
去年盛夏,渤海湾畔硝烟弥漫,一场合成营战术演练悄然打响。无人机排作为加强配属侦察力量汇入铁甲洪流。上级指令下达后,无人机呼啸升空,向任务地域飞去。
“进入‘敌’雷达探测范围!”
“发动机空中停车……”
升空不久,各种“敌情”“特情”便接踵而至。朱耀辉迅速调整飞行动作,规避“敌”雷达搜索,排除无人机故障,顺利到达预定空域,成功侦察获取“敌”防御阵地信息,并迅速分析判别目标位置、性质等情况,融合生成侦察结果,引导地面火力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当时,从新闻中官兵们注意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激战正酣,无人机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之变、战场之变。
针对如何让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朱耀辉和战友们展开激烈讨论。“不能仅仅考虑无人机飞行路径距离长短,还要考虑电磁环境、周边地形等因素影响”“要优先躲避火力,让尽可能多的无人机突防……”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战评”,思考无人机排的未来发展。
“无人机侦察排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的梦想很大……”2021年以来,他们主动向制约战斗力提升的深层次问题开刀,对训练课目、组训方式、战法战术进行一系列改进,不断寻找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在解决问题、突破瓶颈过程中,官兵的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
海洋 姜淳 马赫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