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北京人而言,2008年都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年份。伴着《北京欢迎你》的歌声,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圣火与“中国印”的注视下盛大召开。紧张刺激的16天赛程,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首都,也让北京市民见证了无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彩瞬间。
从气势恢宏的开幕式,到亲切包容的闭幕式,精彩的时光稍纵即逝。然而,盛会散场后,北京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有人对“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地标如数家珍,有人更加看重申奥、办奥为城市文明留下的“隐形遗产”,还有人看到了过去不曾发现的机会与空间。
在众多生活因奥运而改变的北京人中,徐伯便是其中一员。不过,和大多数人不同,对徐伯和他的许多同事而言,2008年更像是一个“离别之年”。
上世纪80年代大专毕业后,徐伯便走进了有着“十里钢城”之称的首钢厂区,开始了他的“钢铁生涯”。在厂区里,他从小徐变成了老徐,又从老徐变成了带有尊称意味的“徐工”。与此同时,随着北京城区的扩大与发展,昔日西山脚下的“钢城”,渐渐成了毗邻市区的“工业污染源”。
为了实现城市转型,也为了还北京一片蓝天,2005年,首钢正式启动搬迁计划,开始将重污染、高能耗产业迁离。2008年,燃烧了几十年的4号高炉正式熄火,而徐伯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工作地点的转变。对于“首钢大搬迁”,徐伯的心情十分复杂。北京终于迎来奥运会,躬逢盛事,他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感到骄傲。与此同时,尽管知道,黑烟滚滚的炼钢厂非得搬离不可,可真要告别自己工作了半辈子的首钢园区,心里依然不舍。
钢厂搬走了,徐伯的家仍在石景山,打开窗户就能远远望见停产高炉高耸的烟囱。在小辈面前,他总说搬迁得好——北京的空气干净了,钢厂的设备更新了,他的职级和工资也上涨了。但独处时,他常常想起年轻时在厂区的运动场上打篮球、在厂区的剧院里看电影,伤感自己熟悉的老地方时过境迁。
首办奥运会之后,北京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好。对于徐伯熟悉的旧厂区的活化再利用,集团、区政府、市政府都不乏精彩规划,但他知道,自己心心所念曾经活力四射的“十里钢城”,已经不复存在。
2016年,徐伯正式退休。也正是在这一年,北京冬奥组委首批工作人员入驻首钢园区,为首钢园点燃了全新的火花。首钢园区将在冬奥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沉寂多年的园区瞬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对见证过“首钢大搬迁”的首钢人而言,这件事的意义不仅是厂区复苏这么简单,同时也意味着曾经“为奥运牺牲”的首钢,如今成了堂堂正正的“奥运主场”。得知这件事后,徐伯特别高兴,他时常带着孙辈到老厂区里走动,给他们讲述自己年轻时见证过、经历过的首钢往事。
不久之前,首钢园区进入冬奥会召开前最后的准备阶段,徐伯暂时没法再带小朋友去园里逛了。但他很开心,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就能看到被网友称为“高跟鞋”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久之后,这座跳台就将上演一场场冰雪之上的“巅峰之战”。尽管天气很冷,运动员心中的热情,却能与曾经在这里熊熊燃烧的高炉形成穿越时空的互动。
夏奥休眠了这座“钢城”,冬奥又唤醒了这座“钢城”。以这样的方式亲历两场北京奥运,是徐伯这样的首钢人独有的体会。对许多徐伯这样的人而言,他们的奥运记忆不仅是电视屏幕上的比赛,更是独一无二、刻骨铭心的个人体验。奥运会是一件大事,也正由此得以体现。
林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