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繁忙的春运遇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携手并肩,共筑平安之路。而在万里铁道线上,有很多人也许你从未觉察到他们的存在。他们中有为旅客服务的客运员、列车员、青年志愿者,有维护铁路安全通行的桥隧工、通信工,也有保障列车的上水工……在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会浮现出青涩的表情,也会洋溢着对“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的渴望。他们的青春,与春运守望,他们的青春,与中国铁路一同成长。
他们在“龙门”守桥
禹门口,又称“龙门”,这里,是黄河最狭窄的地方,黄河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来,到了龙门倾泻而出。在黄河龙门上,屹立着一座铁路桥。春运期间,这座晋陕黄河铁路桥上每天有60多趟拉着煤炭的“乌金”列车呼啸而过,保障着春节期间的电煤供应。
守桥人赵江家住山西河津,工作在陕西禹门口。他所在的巡守班共4人,每班两人,工作8小时,需要在桥上巡查4个来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列车飞驰而过时产生的冲击力让铁路大桥下面悬挂着的“摇篮车”左右摇晃,脚下就是滚滚黄河水,看得令人心惊胆战,但赵江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仔细检查着大桥的每个部位。他不时用一米多长的铁锤轻轻敲打铁轨上的螺栓,通过声音分辨这些螺栓的牢固性。这样的敲击,每次巡查要重复8000多下。
这里冬天气温最低达到零下20℃,风力则高达10级。遭遇强风时,扶着栏杆过个桥都需要40分钟。“夜间巡查最为困难,我们要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敲击螺栓,一次巡查下来,人都冻透了,双手几乎没有了知觉。”赵江说,如果发现松动的螺栓,要用半米长的大扳手一紧再紧,直至螺栓稳固。遇到螺栓折断时,必须第一时间更换。
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这群守桥人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守护着一趟趟列车安全过桥,实现了43年的安全畅通。“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天在岗位,就要干好一天,这是我们的本分。”赵江坚定地说。
他们在隧道中巡检
天平山隧道位于贵广高铁三江南至五通区间,全长14009米,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最长的一条铁路隧道。
“我们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出发,高铁白天运行,晚上我们去隧道里维护设备。”下午5点多,柳州电务段桂林西高铁通信工区职工龚文祥一边整理工具包一边说,工区距离天平山隧道120公里,全程基本都是崎岖山路。
“在贵广线建设初期,我们都是以步行的方式进行检修维护设备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现在采用电动自行车代步。”职工石功立介绍说,两条钢轨中间能供自行车通行的路只有35厘米,“就像一条14公里长的独木桥,在上面骑行还是很考验人的勇气和技巧”。
晚上10点,作业人员抵达天平山隧道作业的集结点。隧道里驶过今晚的最后一趟列车后,随着调度命令下达,检修作业正式拉开帷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工长龚文翔头戴照明灯,带领职工骑着自行车进入隧道,对沿途通信漏缆、基站、高铁线路监控等多项通信设备进行排查整治。列车的行驶时速、沿线自然灾害的盯控、旅客进站看到的服务提示信息、电子客票系统以及车内的网络服务,都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
“停下!”忽然,龚文翔朝大家呼喊,眼睛盯着一处松动的漏缆接头。“这里有(电缆)掉皮,上去看一下这个接头(外漏)。”处理完毕后,职工邓生坤用对讲机联络前方车站工作人员确认良好后,大家继续前进。
“凌晨4:50了,所有人员机具撤离栅栏门,作业结束!”时间流逝,当夜的工作已全部完成,认真清点人员机具后,龚文翔开始组织大家登车返回。天光破晓,工程车内骑行了一夜的通信工们已沉沉睡去。
他们守在“江桥抗战”那座桥
平齐线504公里特大桥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桥镇,是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重要铁路运输线路,也是海拉尔和黑龙江西部地区出关进京的另一条主要通道。这座桥的前身是洮昂铁路的“哈尔葛”木桥,马占山将军就是在这里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冬日的阳光很刺眼,但气温却只有零下24℃。“桥上的风大,体感温度更低,从我上班开始就在这桥上作业,与这座桥相伴20多年了。”齐齐哈尔工务段泰来线路车间工长侯忠波说。此时,两名职工正在对钢轨联结螺栓进行复拧,3名职工在整理道床。
高空中的风远比地面更凶猛,甚至让正常行走都有些困难。从线路缝隙望下去,20米的高空,让人心惊胆战。桥下,15名桥隧工正在敲砸桥墩周围拱起的冰排,坚硬的冰面瞬间冰屑飞溅,裤子、鞋都沾上冰水,没一会儿就成了冰溜子。
“水结冰后体积增大,桥墩周围冰层会越冻越厚,时间长了桥墩会产生裂纹和位移。”齐齐哈尔路桥车间副主任李向国介绍说,每年春运他们都要进行刨冰作业,在桥墩周围刨出缓冲区,以减少冰层对桥墩的荷载和压力,为桥墩减压。
连续作业两个小时,职工已经有些气喘吁吁,头上的棉帽不停地散发出热气,表面结了一层冰霜。由于砸冰溅起的冰碴在手套上被手温融化,摘下来又被低温冻住,像冰坨一样立在了冰面上。
他们在“精调”高铁线路
手持检查锤的赵述任背着工具包,走在冰冷绵延的高铁线上,时不时俯下身子对钢轨进行敲击,小锤敲击钢轨的声音惊扰了沉睡的月亮。俯身、敲击、走三步退两步……这样的动作每晚都要在线路上重复无数遍。
“拿扭矩扳手测一下这里的螺栓扭矩。”赵述身旁的工友根据指令使用扭矩扳手快速进行复核复紧。随后,保持着俯身状态的赵述任退回来再次检查,确保螺栓扭矩符合要求。
25岁的赵述任是聊城工务段菏泽东高铁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在日兰高铁西段建设时,他就投身其中。随着日兰高铁第一个春运正式开始,赵述任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春运。赵述任的团队中都是不满28岁的青年,每晚工作要将近6个小时。
“在高铁线路上经常会有一些微小的高低起伏或者不平顺,即使零点几毫米误差,在高铁350公里的时速下,都可能会被放大。”赵述任说。
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是以A4纸厚度记,他们要让数吨重的钢轨消除这极微的偏差,这样精细的操作难度可比绣花还要高得多。短短四五百米的距离,坐在高铁上的旅客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而他们却需要检查近4个小时。
日兰高铁在开通运营时线路的标准已经完全达标,但春运期间为了使线路更加平顺,他们还要反复对钢轨、道岔等部位用头发丝级别的几何标准进行检查。最终,这条线路上的高铁达到了“以350公里运行而在车厢内立硬币不倒”的水平。
他们穿梭在股道间
春运中,坐在温暖车厢里的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在股道里穿梭的“小黄人”。这些负责给列车上水的上水工,工作在仅有1米多宽的列车股道夹缝里,厚厚的棉制服上有醒目的黄色。
晚上10时54分,T113次列车缓缓驶入郑州火车站第5站台,5个“小黄人”8分钟内要将18节车厢上满水。上水员王涛负责给软卧车厢上水,因注水头连接处漏水,他顾不上衣裤鞋袜被浸湿,用双手紧握上水管,直到列车满水。
对讲机里又传来通知,T49次列车进站,严重缺水,请求重点补水。等候列车的空档,王涛一直对着手套呵气,想尽可能把冻硬了的手套变软一些。列车刚进站,王涛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紧张工作:插管、注水、拔管、摆管……春运期间,上水工一个班次平均要接车30多列、150多辆,上水140多吨,行走30多公里。
虽然工作繁重而辛苦,却没有磨灭这群“小黄人”的乐观和热情。每天早晨7时40分,在点名室内会准时响起他们嘹亮的歌声:“情丝紧系着铁道,汗水挥洒着辛劳,旅客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旅客满意就是我们的荣耀……”这是他们创作的《给水员之歌》。
“班前一首歌、一誓词、一道题,31年来的传统从没有间断,已成为他们快乐工作的法宝。”郑州火车站供水车间主任刘世忠如是说。31年来,他们没有让一辆列车“空腹”前行,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路信得过给水单位”等荣誉称号。
00后的她有个“哆啦A梦口袋”
作为成渝城际铁路“共青团号”上的一员,重庆客运段的00后乘务员林梦凡迎来了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运。
“春运期间每天需要完成8趟列车的乘务工作,在车厢内行走25000多步。”林梦凡笑着说,虽然累,但是浇不灭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春运期间,林梦凡常会拿着安全宣传画册,在车厢中开展安全宣传。“刚开始我连向旅客问好都有些难为情,后来在车长的帮助下好了很多。‘安全小课堂’是我们‘共青团号’常态化开展的主题活动,我可不能掉链子!”林梦凡说。
林梦凡还有个被她称为“哆啦A梦口袋”的包包,里面装着她的“小妙招”。
细心的她发现春运期间车厢里行李箱数量增多,而且不少行李箱的样子大小都相近,容易发生拿错行李的情况。于是,她就准备了彩色的贴纸,帮助旅客区分行李。巡视车厢时,发现有小朋友抗拒戴口罩,她会蹲下身来提醒,并像变魔术似的拿出“卡通贴纸”,贴在小朋友的口罩上。“没有哪位小朋友能抗拒得了可爱贴纸。”林梦凡说。
此外,她还会准备一些零钞,为使用现金购买商品的老年旅客找零;看见旅客的行李箱轮子坏了,她不仅能够修好它,还把家里带来的护发油涂轮子轴心……
“读书的时候,我就经常选择高铁出行,那时候就很喜欢紫罗兰的乘务员制服和她们举手投足间的散发的气质,今天我也穿上了一样的制服。”林梦凡说,从春运的体验者、受益人,到如今的春运服务者、建设者,期待自己在岗位上得到更多成长。
(通讯员于海、刘晓、文毅、田丽颖 、刘杨、寇春珂、马艺容、朱琳琳、龙嘉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