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国家体育总局表示:推动各地控制体育场馆的规模,将土地、资金等资源向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倾斜,避免场馆建设“高大上”,而群众用不上。
体育场馆重在“用”,重在“普及”,而不是重在“高大上”。一些地方的体育场馆重规模、重“格局”,把“高大上”体育场馆项目视为地方荣耀。这些场馆看上去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但在设计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使用效率欠缺。在内部构造上,也往往不够人性化、便捷化。
场馆走实用化路线,把设计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是增加亲和力、吸引力的关键。几年前,姚明在出席全国两会时就提出过,在国外,有观赛型体育馆和应用型体育馆。应用型体育馆一般座位不多,可以隔成羽毛球区、乒乓球区、排球区等功能区,以体验性为主。
目前,一些地方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观赛型场馆、轻应用型场馆的问题,造成功能性、结构性浪费。本来,群众对于体育健身的要求非常实际,平地上就能打起羽毛球、打起太极拳,对场馆的要求,也是把能用得上且便捷放在第一位的。客观上,追求“高大上”意味着巨大的投入,管理维护成本也高,这也降低了此类场馆加强开放度的意愿。一些场馆除了办活动,日常很少开放,免费或低价开放难得一见,成为肉眼可见的资源浪费。何况,“高大上”场馆的收费不菲,也会难倒不少人。
我平时喜欢踢球,加入了数支业余“野球”队。我和球友们采取的是包场,然后按AA制付费。由于场地资源有限,抢订一个好场地、好时段非常考验组织者。我经常想着,什么时候那些“高大上”的场地能免费或低收费供我们挥洒汗水?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我没有遇上过一次“高大上”场地免费开放,只是在商业性场地新开业“试场”时“蹭”过免费球。“花钱踢球”阻止不了我们这些球迷坚持下去,但可能让一些准球迷望而却步。足球场地有的“闲死”,有的“忙死”。不能不说,这挺尴尬的。
要解决前述困局,需做到这两点:其一,加强体育场馆尤其是社区体育场馆建设;其二,用好体育场馆,提高其实用功能,保证其开放率。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负责人邱汝称,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89.7%,体育场地总面积增长了33.4%,人均场地面积增长了32.5%,其中社区体育场地覆盖率已经达到90%,行政村场地设施覆盖率已经超过96%。这表明,一直以来困扰和制约着群众健身需求的场馆数量不足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场馆建设只注重“高大上”,不仅是建设理念出了偏差,有违国家层面一直强调的“严禁盲目建设大型场馆”等要求,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对全民健身热潮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的问题。城市理应关切到各类健身群体的心愿,把现有场馆用足用到位,让人们有更多的地方“动起来”。同时,为了深入推动全民健身目标,就必须把建设动能和资源向社区倾斜,多建小而实用的场馆和设施,让它们成为群众就近健身的“乐土”。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