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发布两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新发展机遇下,创新创业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在中小学适时开展“天才一小时”项目,创造出每个孩子专属的“天才一小时”高光时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双赢”的事情。
“天才一小时”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为了鼓励创新,公司允许员工将每周20%的时间去策划、实施正常工作以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Gmail、Google News等产品都是富有激情的开发者在“天才一小时”时段中创造出来的。因为成效显著,这项开创性的计划被引入教育行业,国外许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积极探索“天才一小时”应用,在常规课程以外,学校会保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做自己选定的项目。
“双减”政策下,如何科学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天才一小时”项目给出了新的方案: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天才一小时”中,国外一名小学生研究测试了不同运动跑鞋性能和外观设计,并形成了分析报告;一名三年级学生设计了一款防滑跑道,并在家人帮助下搭建和测试成功。
不仅如此,“天才一小时”对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注重,契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文化,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比如,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融合部四年级“超学科主题探究单元(Unit of Inquiry)”的成果展上,“天才一小时”项目探究的跨学科主题是“我们身处什么时空”,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就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先前的基础教育体系主要基于学科逻辑,强调的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以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下沉,带着“天才一小时”理念聚焦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或许能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用创新的方式赋能“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将目标拓宽到学生发展的更深层次,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融入到项目的开展中,指向学生未来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共通关键技能,比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其核心素养和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天才一小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自身的兴趣和潜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天才一小时”项目该怎样实施?我们认为,从项目确定、项目提交、项目实施到评价反思和项目展示,所有一切都应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兼顾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统一。贾斯汀·里德(Justine Reid)在组织“天才一小时”项目时就谈到,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扮演着“顾问”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在这一小时里,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示范案例后,共同制定规则,并严格遵守,高效地利用时间。如果学校可以利用完整的一小时,科学规划这一时间段的结构和内容,师生将在课余时间收获超越一小时的价值。
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天才一小时”项目实施还需要倡议不同教育利益主体的参与,充分使用教育资源,其落地运行需要遵循以下路径——
形成智囊团,建立资源库。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例如开发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设计规范的项目书。在实地场所上,为中小学实践提供新型空间、实验器材等,例如新型数字化设备、实验室、讨论区等。实操阶段,开发资源包,制定囊括标准化、规范化项目流程以及充足且具有特色的案例操作手册至关重要。
转换意识,培训教师先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只有教师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才能教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老师们首先要树立角色转换意识,教师可以作为辅助者、监督员,相信学生的“不可能”,指导与配合学生完成项目;“天才一小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也十分考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等,教师要在“天才一小时”中做到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素养。
多元主体,成立学研联盟。成立校校联盟,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学与中学、大学与小学、中学与小学等多维度多层级学研共同体。邀请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专业团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指导并评价学生的项目。除此之外,让校长、师生、家长都充分了解与认同“天才一小时”,在主动、积极的意愿下开展项目,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施永川系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教授;王聪敏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施永川 王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