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选品 迭代 坚持 他们把东北“好吃的”销往全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2月15日   07 版)

    马晓彤

    武毅(右三)和团队成员

    杨朝勋

    扫一扫 看视频

    这些天,“人参姑娘”马晓彤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她和创业团队的小伙伴们会接到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电子订单。返乡创业5年,马晓彤把家乡的人参销往了全国和海外,年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

    马晓彤的创业基地在家乡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这里被称为“人参之乡”。她家从祖父辈起,就开始种植和销售人参。如今,马晓彤接过人参产业的接力棒,通过产品创新和电商平台,让家乡的人参销售驶入快车道。

    在吉林省,像马晓彤这样的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把传统的东北农特产品创新升级,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销售,找到了创业和发展机遇。

    家乡的农特产品需要更多开发

    5年前,马晓彤打算返乡创业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当时她在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工作,是亲戚眼里“有出息的孩子”。在深圳工作时,马晓彤经常看到去韩国出差的同事带回来高丽参和西洋参,且价格昂贵。她知道韩国很多大牌人参产品的原料都来自她的家乡,但因为家乡产品缺乏深加工和技术支撑,没有形成品牌,这让马晓彤深感惋惜,外界对长白山的人参太缺乏了解。

    父亲的人参销售店有时几天也没有生意。父辈销售人参靠“脸熟”,在马晓彤看来,这样的销售模式无法打开更大市场。

    马晓彤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家乡,成立了参业公司,开始打造“林荫山下”人参品牌,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人参。她在开网店卖人参的同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整合了当地十多家人参初创企业,探索销售人参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还争取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在电商平台开设了抚松扶贫馆。她走访了抚松县12个原省级贫困村,与村民合作,不仅销售人参,还销售灵芝、蓝莓、玉米、地瓜、煎饼等80多个种类的农特产品。

    和马晓彤一样,吉林市创业者武毅对家乡的农特产品和美食也情有独钟。他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后发现,烤冷面也有很多省份的消费者购买,品牌少,市场份额低,是值得开发的美食产品。

    现在,武毅和团队打造的“奥斯托马牌”烤冷面,在各个电商平台都有着可观的销量。一次,一家电商平台推出了东北美食专场,武毅的店铺3天就销售了20万包烤冷面。近两年,很多头部带货主播为“奥斯托马牌”烤冷面带货,不断刷新着销售纪录。

    创新产品和销售方式 才能走得长远

    万事开头难,回乡创业没多久马晓彤就遭遇了重创。最初,她想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新鲜人参,但因缺乏储存经验,损失惨重,把工作多年攒下的积蓄全都赔了进去。

    那段时间,马晓彤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她重新研究鲜参适宜的保存温度,找合作基地把控人参质量,也开始研究不同的电商平台的特点,进行差异性销售。

    2019年,马晓彤把参农起参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有很多人点赞留言,想买人参。这让马晓彤发现了机会。她带着团队小伙伴,拍视频、做直播,成为万良镇最早一批直播带货的创业者。

    消费者都喜欢大个头的人参,个头小的则无人问津。马晓彤就在有拼购功能的电商平台销售小规格人参。5克到10克的鲜人参,价格实惠,更适合大众购买。通过这个方法,小规格人参也不愁卖了。

    2020年6月18日,正值一电商平台的店庆日,当天马晓彤团队的销售量突破了100万元,三辆快递车排着队找马晓彤拉货,这个场景在万良镇还是头一次。

    想要走得长远,除了改变销售模式外,还要有产品创新。近年来,马晓彤找研发团队,设计了人参眼罩和人参足浴包等产品,对人参进行深加工和开发。

    “刚卖东北特产时,很多精力放在了销售上。”现在,武毅的重心放到了商品的研发和迭代上,商品不断更新迭代,才能走得更长远。目前,他的烤冷面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很受欢迎。通过分析销售数据和用户反馈,武毅发现,南方人觉得东北烤冷面口味太重,便尝试调整了酱料口味和分量,通过技术将烤冷面的保质期从20天延长到6个月,烤冷面在南方市场的销量也逐渐增长。

    在武毅看来,打造一款特色产品,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在升级产品时,可以进行小规模试吃,便于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选对方向 更要积累和坚持

    在武毅和马晓彤看来,就算选对了产品和方向,前期也会很辛苦,不会短时间看到效果。对此,从事粗粮细作的杨朝勋也深有感触,特别是选择农特产品创业,不长期积累和坚持,好产品也很难做起来。

    4年前,在外企做销售总监、开过连锁餐厅的长春人杨朝勋发现,粗粮细作大有可为 。粗粮虽然有营养,但因熬煮费时间,口感也不够细腻,人们日常饮食中吃得很少。

    在杨朝勋办公室内的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经过精细加工的粗粮,紫薯、南瓜、山药、荞麦等用技术粉碎,塑形烘干成与大米或小米相似的形状,可以和大米同煮同熟。创业初期,凭借这一项目,杨朝勋吸引到400万元的天使投资。

    为了提高东北杂粮的经济附加值,杨朝勋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土地、种子,生产加工过程中做到零添加,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与此同时,考虑到营养均衡和食用方便,杨朝勋在粗粮搭配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最初,杨朝勋一直努力把商品打造到极致,忽略了研究市场,“产品卖不出去,就没有资金继续研发新品,陷入了恶性循环。”杨朝勋说。

    为了寻求突破,杨朝勋开始尝试社群销售,陆续开发了银行、邮政和保险等系统,进行线下试吃和体验活动,逐渐打开了销路。在产品设计上,则选择更易于年轻人购买的小分量和轻便包装。

    目前,杨朝勋创办的“米佳农业”有两家战略合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000亩,还建立了国家级燕麦深加工研发实验室。现在,“米佳农业”的研发、种植团队由博士3人、硕士5人、本科以上学历15人的团队组成。

    最近,团队还研发了加入鲜花和茶叶等成分的养生粗粮产品。在他看来,做农业既要保留传统,也要不断迎合市场,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人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15日 07 版

“拯救”危机中的实体书店
用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孩子的“高光时刻”
选品 迭代 坚持 他们把东北“好吃的”销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