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叶乔波:改变与守望中国冰雪半世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2月15日   05 版)

    为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突破的叶乔波始终致力于冰雪运动推广。 叶乔波/供图

    “高亭宇完胜!金牌!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奖杯、金牌、玫瑰花、红心一连串的“表情”都难以表达速滑名将叶乔波激动的情绪。这位中国冬奥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朋友圈抒发着对中国新一代运动员所获成就难掩的兴奋与感慨。

    2月12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夺冠,并刷新奥运纪录。他身披五星红旗绕场一周,像4年前在平昌冬奥会庆祝自己为中国男子速滑实现冬奥奖牌突破时一样,但这次,他激昂的呼喊更响亮。

    这种已身处历史高处却往更高处眺望的感觉,叶乔波最懂。当天下午5时44分,还有4名强劲对手没出发,叶乔波已把“夺金”的消息发到朋友圈。她看完高亭宇前100米已罕见甩掉对手近半秒时就断言:“高亭宇已稳操胜券!”

    赛后,叶乔波久久不能平静,她说:“特别感激他的教练,在亭宇腰部受伤,几度放弃滑冰时,是教练给予他父爱一般的关怀和鼓励,才使他走出低谷,再次站上冬奥赛场并登上最高领奖台。这也是中国冰雪界老中青几代人,几十年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晶。高亭宇还在全世界最现代、最好、最快的‘冰丝带’打破了奥运纪录。”

    如今提起她为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时,她从容而平静:“没什么感觉了,毕竟过去30年了。”叶乔波开创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可于她而言,那一刻既是突破也有绕不开的遗憾。

    叶乔波自9岁开始滑冰,先后参加了124次国内外重大赛事,夺得133枚奖牌,其中金牌68枚,23项世界冠军。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她摘得女子速滑500米和1000米两枚银牌,但令叶乔波难以释怀的是,当年她与金牌的距离,却只是百分之二秒。在500米比赛中,对手没有按照规则在换道区给叶乔波让道,两人冰刀和身体发生两次碰撞,直接影响了叶乔波的滑行速度,最后与金牌差之毫厘,虽然国际滑联为此更改了冬奥会抽签规则,但对叶乔波而言,却永久地失去了夺冠机会。冬奥会落下帷幕的几天后,叶乔波憋足了一口气,在世锦赛上战胜了所有金牌得主,成为第一个荣获世界全能桂冠的亚洲人。

    喜讯和厄运相伴而来。

    国际奥委会为了减少压力,调整了冬夏两届奥运会的时间,第17届冬奥会被提前了两年举办,对于已经28岁的叶乔波来说,这是时间的恩惠。她一骑绝尘,仅一个赛季就夺得14枚金牌,创造了罕见的“大满贯”战绩,获得“金冰刀”殊荣。她只需保持竞技状态,夺金圆梦几乎触手可及。

    可伴随着接踵而来的荣誉,她的膝伤也日趋严重,训练时左腿膝盖常被卡住发生绞索。20多张核磁共振显示,她的膝盖里有多块碎骨,后十字交叉韧带也已断裂。但此时,距1994年冬奥会仅剩下5个多月,医生从她的左膝里取出5块碎骨。为了保持竞技状态,不让肌肉过快消失,她在术后第3天就下地练习静止蹲屈,她咬紧牙关,一秒一秒地坚持,浑身发抖,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流下来。

    当时,叶乔波几近堕入迷茫,“对顶级运动员来说,苦和累从来不是困扰,最难的是力不从心。”她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回忆,“蹲屈45度滑冰角度,我都很难做到,在睡觉翻身时疼醒,那时,我经常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可起床后看到冰刀和运动服,我又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去。”

    “我这辈子只有这一次拼搏机会了,这条腿就是不要了,扔到冰场上都可以。”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叶乔波在强项500米比赛中名列第13位。但她拖着一条伤腿夺回了1000米比赛的铜牌。赛后,她赶赴德国再次接受手术,医生从她的膝盖里又取出8块碎骨。她“背着冰刀出征,坐着轮椅凯旋”的经历凝结为“乔波精神”,感动了国人。

    叶乔波的出现,结束了自1980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以来长达12年的陪跑里程,她让许多中国人认知了冬奥会,也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守望人。

    她用21年与前辈们共同经历了艰难攀爬的黯淡岁月。最初,没有室内滑冰馆,在东北,每逢10月结冰期到来,叶乔波和队友背着“看上去比自己还大”的行囊,去往海拉尔、嫩江、齐齐哈尔、黑河等更冷的地方寻找河道和湖面,早期上冰阶段,“我们在没有冻实的冰面上滑行时,冰层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叶乔波记得,教练经常扎上一捆麻绳系在腰部,随时救援。有位年轻的冰球教练在凌晨独自一人探冰发生了意外,“他掉到冰窟窿后,试图脱下一只冰刀凿开冰面,然而他没有成功。”身边人的牺牲,让叶乔波那一代运动员“觉得不好好训练都是罪过”.

    那时,要不断摸索训练方法和计划。但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简单地认为练得比别人多、比别人苦、比别人难就是好样的。” 训练针对性不强也加大了运动员受伤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训练效果。”叶乔波坦言。19岁时一次力量课的失误,导致她胸椎压缩性骨折,此后六七年,伤病和低谷的交织,让乔波这样的拓荒者趟过了不少的弯路。

    为了摆脱困境,实现冠军梦想,她把自己“锁”在了只有速滑的世界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还是稀罕物,“我的宿舍紧挨着楼梯,楼下就是电视机房,声音大得恨不得能听到电视里的故事情节。”叶乔波关上门,坐在灯下,写训练日记、自习英语、看技术回放,对照世界名将剖析自身动作。一名教练从美国带回速滑名将埃里克·海登的训练手段的一本书,叶乔波如获至宝,“看了几遍也记不下来,我干脆把一本书都画下来。”她坦言,在攀登世界冠军的路上,这本书是最好的陪伴。

    “如果当年说我们要办冬奥会,我想那一定是天方夜谭。”如今,距叶乔波为中国代表团夺取第一枚奖牌已过去30年,她不仅见证了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之城,也见证了年轻一代运动员的传承与突破。“冰上、雪上项目遍地开花。”新一代冰雪名将人才辈出,让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他们阳光、自信、乐观、包容、富有激情、敢于挑战,是这代冰雪运动健儿的共同特征。”

    “竞技体育就像金字塔,没有登上塔尖的人还是大多数。”叶乔波希望新一代运动员既能在赛场上挑战自我,也不要错过校园里的学习时光,“能走得更高更远的运动员,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更广泛世界的见识与理解。”这也是她退役后转身扎进高校“当个普通学生”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日韩两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图景触动了叶乔波,“他们先是借鉴我国几十年前的体育保障机制,结合赞助商、厂家、基金等汇集多种资本资源,同时将冰雪体育课通过立法形式,纳入到学校教学必修课程。短短十几年,中日韩已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她始终为体教融合积极奔走,呼吁“将赛事与教育机构联动”“加强和学校的紧密配合,逐步实施改革将冰雪运动课纳入到教学大纲课程体系中”。叶乔波希望,这届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体育教育的契机,“希望突破不只发生在赛场内,也能发生在赛场外。”

    本报河北崇礼2月1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15日 05 版

平视的一代不需要“拉踩”式的狂欢
羽生结弦:即使受伤也要继续接受挑战
倔强的中国速滑向“细节”冲刺
叶乔波:改变与守望中国冰雪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