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学校最鲜亮的底色,秉承红色基因是学校最深厚的传统。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突出导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嘱托,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建设目标,做“六个旗帜”,弘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品格,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高质量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首轮“双一流”建设成绩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整体实力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学校取得突出成绩的“法宝”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建成专业齐全、层次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影响广泛、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成为世界领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重镇;承继为国立法的优良传统,法学学科成为引领信息文明时代法治建设的前沿高地;聚焦反贫困中国实践,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时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千人百村”品牌实践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8项成果获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经济学教材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涵育一批忠诚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理论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入选者。许崇德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目前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经党中央批准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系统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与阐释;为国修《清史》,打造基础学科传世之作;为国立法典,首倡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为民法典编排体例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首位,84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一流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决策。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为重镇、以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为主体、以重阳金融研究院和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为两翼的多层级智库体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国家高端智库评估中位列第一档次,名列高校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扬帆起航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力推进“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六个维度高质量建设,最终达到‘独树一帜’目标定位”的“1161”施工图,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1个根本保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
学校强化“双一流”建设政治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强化“双一流”建设思想保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鼓励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学校强化“双一流”建设组织保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方案实施落实的监督考核,成立督导考核机构,建立学校数据发展中心,强化数据技术支撑,通过年度任务清单、台账、动态监测等有力推动建设目标和核心任务的执行与达成。
1个龙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
厚植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底色,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发展,形成一体多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格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本色,深刻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突出特点,推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点布局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学科,全面落实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和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显著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建设“马克思主义+”跨学科交叉平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急需学科,打造一批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充分发挥交叉科学研究院“学科特区”和“人才培养特区”优势,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国家治理、国家安全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6个维度——围绕六个维度高质量建设
维度一,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人才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2.0,实施新时代研究生十大改革行动,开展“思政引领、国情认知、学术养成”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加大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按“数字+经济”“数字+法政”“数字+人文”三大板块推动开展“数字+”交叉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
维度二,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坚持价值引领,弘扬“人民教育家”等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导向,依托“讲席教授”“海外兼职人才”“学科国际前沿教师培训”等实施全球领军人才引育计划,扩大博士后招生数量,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学科交叉领域推动实施“明德博士后”项目,为年轻学者从事跨学科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维度三,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科学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研究阐释新时代新思想,用党史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专项,推动基础研究产出标志性成果;实施新文科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建设“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专项行动计划,探索设立重大议题揭榜挂帅攻关平台,重点打造团队建设示范区。
维度四,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服务,回应时代发展重大命题。以问题为导向,快速响应国家重大关切和需求,实施一流高端智库提升工程;注重学术研究服务于实践探索,发挥“储备库”“孵化器”“加速器”作用,推出服务于国家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大方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等品牌项目。
维度五,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传承创新,涵养独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继承弘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光荣传统,推出“四史”宣传教育精品项目,打造“红船领航”“精彩第一年”等优质育人品牌,举办“五·四”文化艺术节、“一二·九”合唱音乐节,推动校园文化高质量建设。
维度六,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国际交流合作,服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实施国际性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构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扩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发挥学校发起成立的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等作用,以欧亚研究院为平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向国际社会发出“人大声音”。
1个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
中国人民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保持并巩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地位,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建设目标,做“六个旗帜”,始终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旗帜;做传承红色基因,保持政治底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旗帜;做带头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旗帜;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旗帜;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旗帜;做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旗帜。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锚定“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