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更好地立足中国大地,做好文化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时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复杂的国际格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举精神旗帜、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这是当代中国文艺事业的崇高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提升文艺工作的政治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从聂耳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到卢肃、牧虹的“团结就是力量”,再到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长津湖》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都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在重要历史时期和重大转折关头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因此才焕发出强大的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生命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文艺工作,本质是党的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以聚焦时代主题、关注国家发展为神圣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坚实群众基础。
走好群众路线,彰显文艺工作的人民性。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从历史视角看,从诗歌《关雎》到小说《边城》,从民歌《信天游》到歌剧《白毛女》,这些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优秀文艺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反映了人民心声。着眼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必须切实解决好“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紧扣时代脉搏,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不断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优秀时代作品。
勇于“举旗亮剑”,把握文艺工作的斗争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能沟通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文艺是抢占国际舆论阵地的重要武器。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更好地立足中国大地,做好文化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充分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直抵人心的“硬核”力量,运用戏剧、舞蹈、书法、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书写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向全世界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强大的中国文化感召力,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共鸣度、认同度,为提升国家话语权注入文艺动能。
抓好“后继有人”,深化文艺工作的传承性。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繁荣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大力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是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长期以来,文艺深刻地吸引着年轻人、塑造着年轻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守正道、走大道,多创新、出精品,挑大梁、当主角,以保障文艺作品的供给端。这就需要青年文艺工作者练就过硬的专业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格修为,在加强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的同时,提升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家国情怀,坚守艺术理想,坚持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守正创新。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攀文艺高峰,精品奉献人民,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留烙印,以中国文艺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作者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干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产品处挂职副处长)
张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