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3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巾帼“执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政 高骏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3月17日   08 版)

    2021年1月,女子导弹排上等兵罗怡正在进行据筒训练。 姚宗凯/摄

    扫一扫 看视频

    扛起沉重的导弹发射筒,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地空导弹连女子导弹排中士杨凤娣如今可以自豪地介绍,自己是一名导弹女兵。

    她熟悉导弹发射的流程,能够轻松扛起20公斤重的导弹发射筒。当目标来袭时,杨凤娣和战友默契配合,快速完成搜索、截获、引入、发射等一系列动作,导弹呼啸而出,靶机在她们视野中爆炸。

    然而一年多以前,杨凤娣和战友们没敢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战斗员。成立女子导弹排是该旅深化转型的一次大胆尝试。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导弹女兵,成功实现了从保障岗位向作战岗位的转变。她们走上战术训练场,在炮火与硝烟中证明,女生也可以成为“防空利剑”。

    转折始于2021年年初。在那之前,杨凤娣是旅里的一名普通报务员,每天面对的是三尺机台和密密麻麻的报文。当单位即将组建首个女子导弹排的消息传来,这位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姑娘兴奋不已,她想起自己参军入伍的初衷,要“像先辈们一样去战斗”。

    “到一线班排,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员,曾是很多女兵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女子导弹排排长马晓慧说。在女子导弹排,大多数女兵过去从事的都是通信、话务、医疗等保障专业。她们和男兵一样,都渴望走上战斗岗位。

    下士林真秀也是其中之一。在得知女子导弹排即将组建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向教导员递交申请,理由是“想去一线战位,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但想要真正走上一线并不容易,体能与力量的考验是姑娘们需要迈过的一道坎儿。第一次装备操作训练,杨凤娣就“吃了败仗”。配重达20公斤的发射筒对身材瘦小的她来说“像一座大山”,杨凤娣只能勉强将其扛起来,根本达不到平稳据筒5分钟的要求。

    林真秀则在一次展开撤收的训练中练到双腿打颤。教练班长看到后下令停止训练,这位倔强的姑娘却好像没有听见,坚持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等到她放下手中装备回到队伍里时,大家发现她的脸上满是泪痕。

    事实上,女子导弹排最初成立时,这群姑娘并不被“看好”。一些男兵觉得女生太柔弱,是需要被照顾的角色。男兵教练班长谭伟在训练女兵时格外温柔,纠正错误动作、讲评训练问题时“平和耐心”,完全看不出别人口中“魔鬼教头”的样子。

    “初次看到这群女兵,说实话我不太相信她们能和男兵一样吃得了苦。”谭伟承认,他也曾觉得“女孩子要多照顾一点,慢慢来”。但走上训练场,谭伟发现这群姑娘能吃苦、敢挑战,“练起来比男兵还猛”。

    扛不起发射筒,不服输的杨凤娣就用杠铃辅助练习,逐步加码到20公斤;据筒不稳,她就在头上顶一瓶水,敦促自己保持平衡;腿部力量薄弱,她每天多爬20趟楼梯增强腿劲。

    为了弥补体能与力量上的差距,女兵们还专门制订了一套“体能强化套餐”,每天坚持做50个俯卧撑,并进行负重冲刺跑训练。深蹲和跳绳也是雷打不动的常规项目,深夜兴趣杠铃加练则是为了强化肩膀耐受力。到了学习理论知识阶段,她们连吃饭打水的时间都在“碎碎念”,晚上做梦常梦到自己在背记知识点。

    女子导弹排排长马晓慧的丈夫杨康也在地空导弹连,实弹射击经验丰富。为了不让男兵对女兵“特殊照顾”,马晓慧还特意把丈夫找来担任排里的教练员,并签下一张“君子协议”:训练的时候,不分男女,不讲情面。

    刻苦的训练让姑娘们身上的青紫色伤痕越来越多,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日渐娴熟的动作技巧和飞速提升的训练成绩。女子导弹排成立后不久,一次连队组织比武,一向将女兵视作“弱势”群体的男兵见识到了女兵的实力。

    那是连队男女兵第一次同台竞技,比武采用VR实景模拟实弹射击,官兵们必须完成整套基本操作。马晓慧作为一号射手“出战”,她知道,证明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东北方向搜索目标,启动、截获、解锁、引入、发射!”马晓慧知道自己在力量上不占优势,因此与求快的男兵不同,她力求稳扎稳打做好每一个动作。最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马晓慧以5发全中的成绩夺得第一。她的精彩表现也让男兵们突然意识到,女兵的实力不可小觑。

    女兵班长陈路则用成绩证明了自己“转行”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她曾从事保障岗位9年,熟练掌握话务、光端程控等技术,专业技能过硬,还在2019年集团军组织的通信光端专业集训比武中取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刚来女子导弹排时,也有战友质疑过陈路,“在保障岗位确实很优秀,但能适应战斗岗位的节奏吗?”

    面对质疑,陈路没有回答,而是一头扎进了训练场。3个月后,全营组织专业课目比武,凭借在保障岗位上练就的过人记忆本领,陈路在空中目标识别课目中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第一。

    “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获得战友们的信任支持。”陈路坦言,曾经的荣誉都属于过去,面对转岗必须拼尽全力,“只有一直优秀下去,才能让战友们放心将后背交给你。”

    女兵的优异成绩也为男兵带来了“特殊的化学反应”。连长张阳阳认为,女兵严谨、细致、坚韧,同时拥有比男兵更优秀的观察力,“她们的加入,是连队战斗力提高的催化剂。”

    张阳阳记得,在一次男女兵班进行的友谊赛中,女兵在瞄准跟踪和前置量调整等考验技巧的课目中略胜男兵一筹。尝到甜头的女兵训练热情高涨,而“败下阵来”的男兵则像受了刺激,训练起来愈发刻苦。随后的几次友谊赛,两支队伍多次交手,“较上了劲儿”,成绩也一齐突飞猛进。

    “有了女兵的激励,都不用刻意去安排强化训练,大家自己就会主动要求‘加餐’。”男兵班长吕亚超明显感觉到,与往年同阶段相比,这一批新兵表现出来的胜负欲更强,训练质效更高。

    看到女兵理论知识学得好,吕亚超曾专门请陈路来为男兵讲课。面对战友的虚心求教,陈路毫无保留,将女兵们背记理论采用“拆机法”,提炼重点知识制作“口袋书”的办法倾囊相授。

    后来,有女兵在班组课目训练中受伤崴脚,陈路又特意请来吕亚超为大家分享训练经验。除了将自己当兵多年的训练心得悉数传授,吕亚超还根据每名女兵的实际情况,主动帮助她们制订了力量进阶训练计划。慢慢地,女兵们突破了体能与力量训练的瓶颈期,训练成绩再次追赶上来,训练伤病也得到了有效预防。

    去年8月,女子导弹排随队机动至黄海之滨,进行实弹射击考核。在经过数次模拟训练和考核后,女兵们终于和男兵一同走上战场,迎接炮火与硝烟的检验。

    这是女子导弹排成立以来的首次实弹射击。马晓慧记得当时环境恶劣,海边的蚊子和毒虫把每个人的身上都叮了不少包,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异常兴奋,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打好,不辜负前期的付出和努力”。

    考核当天阳光刺眼,给瞄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姑娘们个个全神贯注。面对突然袭来的靶机,她们沉着冷静、密切配合,迅速捕获目标、精准瞄准击发,打出了全部命中的好成绩。走下训练场,连队的其他战友专门在路边站成两行,列队鼓掌,为女兵们喝彩庆祝。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的优异成绩是一个好的起点,对于连队的战斗力建设来说,她们的价值已初露锋芒。”连长张阳阳认为,尽管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女子导弹排在体系作战中如何发挥更大效能,但如今女兵的出色表现已经为全旅树立起一个鲜明的为战导向,正在进一步有效激发官兵练兵备战的动力。

    而在导弹女兵们看来,面对真实的战场与残酷的战争,性别的差异不值一提。“无关性别,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军人。”这群姑娘们只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真正走上战场,成为护卫祖国蓝天的防空利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政 高骏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17日 08 版

巾帼“执剑”
“后进”连队的逆袭
95后军校士官教员勇救坠崖老人
边防新兵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