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基层“伪创新”: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4月22日   08 版)

    日前《半月谈》调查发现,有的基层单位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这些“伪创新”主要体现为三类。“造词式”创新,就是把一些平常的工作,改个名字、换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复制式”创新,比如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亮点式”创新,就是形式上的创新,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的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没有无缘无故的“伪创新”,有的是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有的是为了多拿些补贴,有的是应付考核,总体上,都是形式作用大于实际价值。如专家所说,这本质上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

    在基层工作中,仿佛只要披上了“创新”的外衣,就象征着“进步”“用心”,但这其实是对创新精神的背离。因为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忽视这一点,将创新变成一种“包装”工作成绩的“万能膏药”,不仅正当性可疑,还将加剧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一倾向,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相关考核应该避免被所谓“新概念”和“新提法”迷惑。要知道,基层工作固然需要创新思维,但要求每个地方都有创新,只要看到“新提法”就给加分,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有失公平。对于基层工作来说,相对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务实能力。尤其是一些地方,基层工作一年一种新提法,一届一种新主张,这反而会给基层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这些年,各级政府都一再强调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的思路其实同样适用于基层工作。

    二是要避免基层工作过于依赖于“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负责”。应该看到,基层工作本来就是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工作是否到位,创新是否有必要,都应该首先让民众有发言权。如果忽视了“问计于民”,只顾着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很多创新实际就变成了“自嗨”和“花架子”。说到底,一些基层的创新,都不过是“投上所好”的产物,忽视了民意、民情这个最基本的准星。所以,其再怎么“标新立异”,都有形式主义之嫌。

    当然,这些目的和价值都显得可疑的基层“伪创新”之所以流行,不能只看到基层的问题。如有基层干部就坦言,有的工作需要领导推动,换了领导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换了,原来的创新也“过时”了,不再被关注,配置的资源也减少,所以基层也就只能跟着继续“创新”。也就是说,有些基层创新也是“被逼”的。对此,就需要从更高层面来反思基层的“伪创新”土壤。

    基层工作,一方面要对上负责,一方面要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它其实是我们观察官场作风、政风的一个理想的切面。而基层“伪创新”现象,也是我们审视行政机关创新文化的一个机会。呼吁创新当然是对的,但到底何谓“真创新”,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创新”,“创新”的评价标准如何,以及如何识破并预防“伪创新”,其实都还有赖于形成更完善的制度共识。进一步言之,到底是“伪创新”泛滥妨碍了“真创新”,还是“真创新”动力不足,才催生了更多的“伪创新”,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或才能在创新上“去伪存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跳出基层看基层,才能找到更准确的答案。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22日 08 版

只为“填表好看”的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绝
基层“伪创新”:只顾上墙却不入心
异化的权力 加深了形式主义蔓延
“留痕”与否,两难之间
陷在一堆表格里 让我难以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