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创新育人载体,积极探索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衔接,学院与社会相贯通,不断提升组织力,增强吸引力,提高建设力,形成了以团组织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乡土为舞台的“三力”并发实践育人模式,取得了积极育人成效。
---------------
一、健全实践育人机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力
一是积极示范引导。通过日常主题团日、社团活动、事迹报告会和分享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学院往届高年级同学“返家乡”鲜活事例、实践成果和活动体悟等,尤其对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成功案例进行大力选树,营造良好实践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学在身边,可感可见,在启发、激励和感召中踊跃加入行列。全年先后组织主题团日活动4次,校内各级团组织官微先后推送社会实践活动讯息200余篇,推选优秀典型124人。二是重视伦理关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教育与管理之中,重视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建立长效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院先后制定出台《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明确把“返家乡”、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等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量化学分要求,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并将此作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奖评助、综合素质测评、推优入党、升本求职等的参考依据。三是加强校社合作。积极主动与市域团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有效对接,联合开展项目合作。一年来先后与鹤壁市山城区、浚县、淇县等县域基层团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达成“七彩四点半”“党史青年说进社区”“服务灾后重建、美化幸福家园”“文艺返家乡”等合作项目18个。
二、丰富项目内涵,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
一是持续丰富项目内涵。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我为家乡做贡献”,丰富“线上+线下”双路径,组织开展实地调研、红色寻访、党史宣讲、迎冬奥、“以青春之名,助防疫之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活动30余个,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家乡变化,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守牢安全底线。切实担负责任,始终把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执行区域疫情防控要求,依法依规组织各项实践活动。加强过程管理,选派教师指导,守好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加强安全保障,为参加活动学生购买必要保险,制定应对突发事件预案与处置措施。三是形式灵活多样。提倡通过深度访谈、网络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实践,深化育人实效。活动中,按照社会实践工作基地化、项目化导向,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强化育人实效,提高社会实践品牌建设力
以实践活动、公益服务为载体推进“返家乡”主题项目。组织开展了“法治文化基层行”“文明城市创建我是主体”“河小青—我爱母亲河”“青春心向党,志愿新征程”等主题项目20多个。暑期的“以青春之名,助防疫之力”活动中,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完成3000余名中学生的新冠疫苗接种和4个社区近3万人的数据排查、防疫宣传、核酸检测演练等工作。面对洪涝灾害,“星火”团队青年学子逆行出征奋勇加入抗洪抢险队伍,参与抢险救灾。全年学院参加抗汛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应急志愿服务7000余人次,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按照“三全育人”理念引导文化培育系统建设,推进科技文化成果“返家乡”。坚持校社贯通,让校内富有内涵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走出校门,走进家乡,服务群众。鹤飞翔“一起云支教 共同迎冬奥”“七彩假期”“七彩四点半”团队利用线下线上,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呵护留守儿童心灵,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人文教育学院葛同学等99名学生被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铸牢民族共同体石榴籽育人工程”社会实践团队项目,成功入选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防艾志愿者服务协会依托“青春有我 不再有艾”项目,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依托,开展线下艾滋病防治宣传与检测志愿活动60余次,累计受益人群达30000多人次,先后获批3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校防艾基金项目”,赢得了广泛社会认可和高度评价,项目发起人医学院学生李同学被评为“鹤壁市最美志愿者”。
2021年全校共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团队220个,其中国家级社会实践团队2个,省级社会实践团队4个,“返家乡”、到社区报到8249人,校团委专门开辟了“返家乡”优秀典型专栏,校内各级团组织官微先后推送宣传个人典型事迹信息200余篇。校团委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青春有我 不再有艾”社会实践项目被评为优秀品牌项目。
(数据和信息来源: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