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在进行一场又一场与疾病的抗争:科学家们努力解决水源净化问题,抑制霍乱的流行;消毒与隔离措施的推广,阻止鼠疫的大规模暴发;接种疫苗,消灭了折磨人类3000多年的天花……
在与疾病的漫长对抗中,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新的药物、新的器械、新的检查手段,不断改写着生命与疾病抗争的结果。5月19日,腾讯医学ME大会在线举办,5位在不同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虽然各自面对的是不同的健康问题和疾病,但有着同样的理想和坚持,这天他们在同一个“云端”会场,讨论医学和人类健康的未来。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医学。它是为了恢复、维护和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一门知识、技术、艺术的学术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说,他认为“健康和生命是人类的终极福祉”。
当天,他和全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者霍勇、中国基因“剪刀手”魏文胜、风湿免疫病知名学者栗占国、宫颈癌防控“中国名片”乔友林一起,各自分享了所在领域“最想告诉公众的知识”。
在镜头前,乔友林从200年前意大利的妇产科医生的发现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中国消除宫颈癌的创新试点城市鄂尔多斯。他特意提到了山西襄垣一位妇女,这一家四代人的遭遇,正好各自代表了宫颈癌从当初缺医少药,到如今推广HPV疫苗的变化。
对于国产HPV疫苗的研发进度和产能,这一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乔友林同样深有感触。
“我国2012年做的疫苗临床试验,到2019年12月31日批准,共花费7年时间,我们现在九价苗快一点,至少也得三五年。”乔友林也希望,国产HPV疫苗的曙光,能尽快照到更多需要的人身上。
“我国消除宫颈癌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打赢这场消除宫颈癌的战役,共同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美好世界。”他说。
相较于已经打了多年持久战的HPV疫苗,正在艰苦攻坚的新冠疫苗领域,似乎更显得步履急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当天向公众介绍了如何从基因编辑入手,创造预防新冠的环状RNA疫苗。
魏文胜在基因编辑领域深耕10余年,常年研究癌症、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环状RNA疫苗,从现阶段的实验数据来看,比目前mRNA疫苗稳定性更高。他独创的新型RNA基因编辑技术LEAPER,摆脱了该领域传统技术的依赖,让底层基因编辑技术有了“中国方案”。
魏文胜的团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些其他可能性,来发展新的基因编辑工具,突破现有的一些局限,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提到新冠肺炎疫情,魏文胜用神话故事里的哪吒举了个例子。哪吒最引人注目的法宝是混天绫和乾坤圈。从魏文胜及其团队研独创的LEAPER技术来讲,第一代技术混天绫,是“线性的”,第二代变成了乾坤圈。新的乾坤圈版本,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疫苗的应用上,魏文胜团队做了“乾坤圈版本”的,体现出“一些很重要的优势”。“但更多时候,两种技术其实各有所长,不同的技术路线给我们不同的机会。”他希望,能够找到更多不同的技术路线来应对疫情。
互联网让普通人获取医疗信息和医疗知识更加容易,也更加多元,但混杂于其中的变相广告、虚假信息,也让人们无从分辨,基于互联网的自我诊断,甚至已经网友互嘲的“梗”。人们一边说着不能“互联网看病”,一边又忍不住在日常生活中,有个头疼脑热,就点开了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
王辰说,“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交流手段,运用在医学、卫生、健康上,能够帮助人们更便捷获取信息,主动基于医学原理维护和增进健康。”
当天,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人类健康的三大趋势,已出现在眼前。一是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代表的创新研究,将成为推动医学发展、提升健康水平的核心力量;二是群体健康推动公共卫生的创新发展,医学、卫生、健康三者融合将成为最有效的“处方”;三是数字技术助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成为医学发展中,除了人才、药物器械之外,不可或缺的生产力。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速度决定成败,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疫情防控中。”汤道生说,在深圳,他们利用互联网智能电话、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助力疾控中心的流调员们,将访谈内容自动生成核心信息,填写流调表单,并协同现场处置、紧密接触者管理等,让信息的速度“跑赢”病毒的速度。
医学的未来在每个人的演讲中被描述着,一个令人期许的轮廓被勾勒出来——更健全的公共健康体系、更完善的疫苗技术和特效药、可能会第一个消除的癌症……在“前沿医学”与“大众认知”之间,一道沟通的桥梁得以搭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在写给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的信件中表示,“医学工作者不仅需要潜心研究自己领域的课题,也应该承担向大众普及准确权威的医学知识的责任”。这也是该活动的举办初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