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5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网文十年 相逢“五月”

邢晨(22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5月30日   07 版)

    人潮熙攘的地铁,方块大小的屏幕上划过一行行连缀成文的字符,这故事九成九被叫作“网络文学”。如果,地铁闸机能从手机中感应到 “阅读目录”,千百个网络文学作品的名字,将会一跃而出。

    这是网络文学飞速生长的时代,也是网络文学备受关注的时代。

    2021年9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五月”文学版,集结青年评论者,用青年声气点评网络文学,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作者。这一期报纸被我贴在书架的侧面,与它比肩而立的,是我收藏的一部部网络文学出版物。

    从11岁开始阅读网络文学,到21岁进入网络文学的评论,这十年,是我与网络文学交织共在的青春记忆。这些美好的记忆,奇妙地定格在2021年9月13日《中国青年报》的“五月”之下,油墨生香。

    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是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周末,它跟随着电脑一起来到我的家中。当时的小镇,电脑还是一个很新潮的东西。而我的爷爷就是这个镇上最爱追赶新潮的人之一,他永远有着一颗年轻跃动的心。这天之后,我家的电脑被分成不同时段开展不同的工作:我和妹妹上学,爷爷用它下象棋;周末则被我和妹妹瓜分。我在五花八门的网页中遨游,直到有一天网页在层层链接中转到一个小说界面,我的目光被牵引住,按动鼠标的手指就此停下来。我还记得那是一本校园言情小说,淡蓝色的界面里,铅灰色的字生动而鲜活,男女主颇具戏剧性的校园生活,远远超出了我对于“故事”的所有想象,仿佛身后那一摞摞课外读物都在我点进“大结局”网页时因咂舌而纷纷倒落。这是我与网络文学结下最初的缘分。有趣的是,十年之后,我在“五月”上评论的正是“言情”类网文。

    即使网络文学给我留下了惊艳,但中学阶段我与网络文学的交往并不深,只零零散散地看了一些网络小说,甚至当我的前桌颇为自豪地谈及自己读了约上百部小说时,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来几本。一直到高中过半,网络文学才以另一种方式频繁现于我眼前——“IP改编”。

    图像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记忆,2016年的网络文学改编还未兴盛,只是以趣味的设定和新颖的情节吸引着想要猎奇的观众,而我正是这样一位“剧迷”。当我知道这些影视剧都有原著基础时,就去找了原著小说,对比着记忆的画面,重新认识故事。我一度以探索影视处理的方法为乐趣,而这种乐趣保留至今。可以说,是IP改编重燃了我与网络文学的缘分。

    IP改编总会将一些知名度最高的网文小说搬上荧屏,久而久之,我对于网文界的认识就有了大概轮廓。我逐渐意识到,网络文学不只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一种有趣的文学,而是我们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参与着我们的成长过程与青春记忆,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2021年5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落成,我戴着工作人员的胸牌,见证了这场盛会。随后而来的夏天,“青春榜”启动,我参与其中。“青春榜”强调一种青年性,以青年人的目光与经验为沙漏,筛出具有“理性青春”趣味的口碑之作。作为站在网络文学现场的“淘金人”,我从未如此鲜明地意识到自己的青年身份。

    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发出青年声音,发挥青年力量,我想这既是青春榜的“青春”风象,也是《中国青年报》的“青年”意味。恰逢此刻,我与“五月”相遇,不得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从读者到评论者,十年间,是网络文学浪潮的翻涌,也是属于我个人的成长历程。青春与青年的携手、新时代与新文学的共进,在渺小如我的个体,得到了一种印证,这种印记的光芒也折射出了许许多多与我相似经历的青年影像。我们一起,与网络文学同行在光阴隧道之中。

邢晨(22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5月30日 07 版

五月的故事
因为“五月”,每个季节都有青春的印记
五月的村庄
网文十年 相逢“五月”
这是时间的秘密 也是生活的秘密
世界以五月吻我
人生总要启程 青春终将灿烂
五月耕忙 思念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