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形势变得复杂严峻。车企面临着生产供给不足、经营受阻等情况,产品销售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导致供应商生产中断以及成品运输困难,特别是供应商集中的长春和上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99.6万辆和96.5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7.1%和48.2%,同比分别下降41.9%和43.4%。1-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649.4万辆和65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和4.2%。
3月以来,疫情使一汽-大众体量最大、产值最高的长春基地被迫按下了暂停键。面对严峻的挑战,一汽-大众在今年1-4月累计完成终端销售新车超51.8万辆(含进口车),为抗疫复产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在逆势向上的背后,是一汽-大众在经历2020年武汉疫情、2021年长春公主岭疫情后,总结疫情应对的工作经验,制定持续监控“识风险”、快速响应“抢存量”、替代方案“谋增量”的三步应急举措,以应对突发疫情风险的重要决策。
推动供应商复产,保障零部件供应
今年3月11日起,长春工厂、长春地区供应商均停产,吉林省内零部件无法运输,为了保证零部件持续稳定供应,一汽-大众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
“首先,我们评估风险,识别了吉林省内共281家供应商5000余种零部件,需要保持生产及发运。其次,针对重点的101 家供应商,我们逐家沟通联系,要求保障单班次人员驻厂生产。同时,我们也组建供应商运输联盟,共享运力。”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介绍说。
“为了实现快速复产,采购部门一方面要推动供应商复产,保障零部件供应,另一方面还要为供应商备齐驻厂所需核酸、口罩等防疫用品,确保复产顺利。”张明直言,一汽-大众31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商,形成了扎实的供应链体系,让采购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当记者问到一汽-大众是否会根据零部件库存、零部件供应商的计划,调整生产计划时,张明表示,一汽-大众正在逐渐转变“建储”的概念,不单在一汽-大众自己的库房里建总成库存,也在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去“建储”。
4月,在长春工厂受疫情影响的不利因素下,得益于充分的供应保障,一汽-大众将2.5万辆的生产计划提升至5.5万辆。
除了打通上下游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张明还强调了增加仓储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安全性,我们也会有意地增加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各城市一周到两周的储备,能临时应对突发事件。”张明坦言,目前供应链已经基本恢复稳定运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再接再厉,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节奏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5月11日,长春基地实现了接近100%产量恢复的阶段性胜利。复产至今,厂内做到了“零感染”。
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总监杨海表示:“满产情况下,我们坚持常态化防疫,保证动作100%标准,标准100%落地。尽快恢复和释放各基地最大产能是我们的核心任务。”
实行常态化防疫,保证生产可持续性
自3月吉林省发生疫情以来,一汽-大众快速启动流调排查小组,并成立了由指挥部、方案组、流调组、档案组40多人组成的队伍,开展异常人员的流调排查、建档跟踪、核酸检测跟踪等工作,确保防疫机制到位、监管措施到位和人员保障到位。
这次疫情对长春生产来讲挑战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员种类多、来源广、数量大;二是防疫标准严、迭代速度快;三是风险场景多、构成要素复杂。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总监高大伟表示,为高效应对以上问题,生产部门快速组建了12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实施了全场景的疫情防控方案,将快、准、严、细、实的要求和工作标准贯彻到24小时全天候管理的各个环节。
据了解,目前长春生产基地五条生产线全开,每日需要完成1.9万名员工与合作伙伴的全员核酸检测。
一汽-大众安全保障部总监姜恕君坦言,推动公司复产主要抓3件大事:一是严格把控复产人员的情况,确保进入工厂的人员均符合安全标准。二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实战演练及流调排查的网格化管理来实现。三是建立全覆盖的防控监督检查体系,保证各项复产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比如,通过打造工作任务闭环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点对点地进行精准促进,保障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开发数据处理模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主动对核酸次数异常、双未检情况及人员流动异常状态等进行常态化监控,为防疫工作提供支撑,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收集,实现全过程信息流程闭环管理,使整体的流调工作实现快速有序。
姜恕君介绍说,目前一汽-大众共有公司级疫情防控方案35套、部门级疫情防控方案52套。在九大工作组运行流畅,26个部门级防疫工作组紧密配合下,形成了标准化、目视化、网格化管理体系,数字化流调系统将流调时长由18小时降至半个小时。
高大伟表示,6月,长春基地各生产线还将持续保持高强度生产节奏,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疫情防控和产能提升。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