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北京“黄码医院”:病房内外的生死时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07日   05 版)

    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在北京,黄码医院是为隔离点和封控区、管控区核酸检测阴性但罹患其他疾病人员提供紧急救治服务的医院。

    ---------------

    “黄码医院”内,医护人员对疫情好转的感知,似乎比外界更敏感。

    进入6月以后,肾内科接收的透析患者一下少了百余人,急诊科恢复了以往忙碌的接诊状态,儿科更多患儿家属不再着急焦虑,感染科大夫能睡上整觉……

    4月22日北京本轮疫情起始之时,也是这一群医护人员,早早地投身战“疫”。5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提级管控,同一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接到被划定为“黄码医院”的通知。

    由“绿”转“黄”,医护人员如何在实战中“应考”?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里,记者采访了多位垂杨柳医院医护人员。

    没有耽误一个透析病人

    “不透析,生命线就断了。”和患者一样着急的,是垂杨柳医院肾内科主任余永武。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封控小区居民应“足不出户”,管控小区居民“足不出楼或小区”,这让透析患者犯了难。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疑似高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应收入院单人隔离治疗。

    透析机器少、人员不足、高风险患者需单人隔离透析,面对200多名透析患者的需求,垂杨柳医院40余名医护人员怎么办?

    2021年5月,血透室搬到本部院区后,东院区的老血透室只剩下未拆除的水处理机管道。考虑到疫情尚未完全阻断,余永武一直让工程师定期到东院区维护管道,“万一出现疫情,还可以再用”。

    该是重启老血透室的时候了。

    4月28日开会讨论后,余永武关于重启东院区血透室的建议得到院方的批准。与此同时,医院紧急购置11台透析机,其中10台为普通透析机,1台为乙肝患者专用的透析机。

    “一下子我觉得病人有救了,当天晚上睡了个好觉。”余永武说,解决血透室问题后,科室连续收到了患者送来的5面锦旗,“没有耽误一个透析病人”。医院A至E院区的改造和扩容也在进行。垂杨柳医院医务部主任楚德国介绍,按照有无新冠肺炎11大症状及患者具体病情,医院设置了5个不同院区接诊患者,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需要人的地方太多了。”楚德国说,朝阳区此轮疫情暴发初期,需要大量人手支援社区、隔离酒店等。医院为肾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留足人手,平衡外出支援及留院诊疗人员工作。“全院总动员,也得看好这一片家。”楚德国说。

    和病毒赛跑,守护疫情“暴风眼”的第一道防线

    医院“转黄”后,急诊科的工作节奏慢下来了。

    急诊科主任顾伟说,与其他专科不同,划定“黄码医院”期间,急诊接诊量从每天250-300人次下降到每天约100人次。

    这也给急诊科带来了新的难题。朝阳区内的封(管)控小区主要集中于潘家园、劲松等街道,低风险小区居民仍然可以自由出行。在预检分诊区域值班期间,顾伟要做的工作就是劝导病人前往非“黄码医院”就诊。

    “并不是什么病人都劝走。”顾伟解释,由于“黄码医院”存在一定感染风险,预检分诊人员对来院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后,建议非急危重症患者选择其他医院就诊,而急危重症则“必须救治”。

    本轮疫情期间,有一位40多岁来自非封(管)控区的患者,路过医院时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找到急诊科求助。预检分诊人员判断后立即为他进行了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经医生确诊心肌梗死后,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心内科启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将患者收入监护室治疗,后来患者康复出院。

    2020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到,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发热患者进行登记,在1小时内上报到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引导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治疗。

    在垂杨柳医院,感染科和急诊科共同筑起了第一道安全防线,而感染科位于疫情最前线,这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传染病敏锐的判断力,还需要有对急危重症患者迅速救治的能力。

    感染科主任孙春荣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患者,救护车开到医院时患者意识已不清楚。医生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后详细检查,确诊患者为胃癌晚期,经一天多的救治后离世。

    孙春荣与社区工作人员及派出所沟通后得知,患者独居在家,来院时随身带了遗书。按照遗嘱,社区与派出所联系上了患者在异地的唯一亲人,同时,医院第一时间做好了善后工作。

    “病毒时时在变,对我们医生来说,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更要有人文关怀,才能和病毒赛跑。”孙春荣说。

    及时解压,调节医患情绪“阀门”

    情绪,是医生和患者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一开始病人很焦虑。”余永武加入了好几个血透患者微信群,从早上四五点到深夜两三点,患者不断刷屏讨论病情及当下疫情。

    “病人说话我也不敢回,怕自己没有充分的把握,回了之后他们还会接着问。”余永武坦言,血透室的改造定下来后,病人开始在群聊里发送“感谢”,他才松了一口气。

    对于儿科来说,“大白”也会成为孩子情绪变化的“触发点”。儿科主任高捷说,有的孩子来医院前穿上了二级防护服,来到医院后看到医生也穿着二级防护服,面屏还满是雾气,容易焦虑急躁。

    高捷记得,有一名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儿每隔4周需要到医院补充免疫球蛋白。在医院“转黄”期间,由于出入社区手续等原因耽搁了不少时间,到院后,孩子特别紧张。领进单独病房后,高捷隔着面屏对患儿说:“咱们都是熟人,只是我们穿上这衣服了,没事。”几名熟悉的医护人员都说了话以后,患儿的紧张情绪才逐渐缓解。

    在急诊科主任顾伟看来,“抗压”是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从业20多年来,顾伟在急诊室接诊过因喝酒、打架、自杀、交通肇事等各种事情绪爆发的患者,“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但疫情之下,对来自非封(管)控区的急诊患者做到准确、有效的疏解和劝离,并得到患者和家属的支持理解,并非易事。顾伟坦言,对受的委屈和责骂,医护人员只能默默承受和消化,“既要保证医疗安全,又要加强疫情防控。哪个位置出现问题,我都得去救火”。

    余永武则申请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逢周日科室休息,就让医护人员到院区空地上运动解压,保证患者治疗的同时,“战友”也不能倒下。

    6月4日,北京疫情治愈出院人数远高于确诊病例人数,疫情总体持续向好,已整体进入扫尾阶段,“黄码医院”也逐渐恢复往日的接诊秩序。

    余永武有了新的解压工作——给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儿子解压。“我太想学医了。”儿子告诉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知道父亲一直在医院忙碌后,他更加明白医生的责任很大。

    “疫情是考验一个人最好的时机。我现在回不去,只能每天和儿子通个电话,为他打打气。”余永武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7日 05 版

北京“黄码医院”:病房内外的生死时速
生生不息的不止港乐
法律人一起保护少年的你
微心愿
“温暖的BaoBao”用户供稿TOP排行榜(2022.5.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