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卖一根竹子,纯利润仅15元左右;而一个小小的竹雕吊坠,就能卖300元。一根十几米长的竹子可以制作出数百个精美吊坠。”在“楠竹之乡”湖北咸宁,28岁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贺慈正带领家乡竹产业完成“华丽转身”。
当地竹产业资源丰富,拥有楠竹数量达2.2亿株,却一度仅止步于粗加工,附加值不高,但90后艺术生贺慈把普通的楠竹玩出了“七十二变”。4年来,贺慈带领乡亲从传统的竹扫帚、牙签、竹筷等转型开发出竹浮雕、立体雕、摆件等,打造了一条竹生态产业链,竹制品利润翻了数十倍。
学环境艺术设计出身的贺慈爱钻研、敢挑战,大一时就拉上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下门面创办了轰趴馆。虽然中途搁浅,但创业实践让他很早体会到创业者所需的缜密和理性。大学毕业后,贺慈与一位老师合作,在河南创办了一家教育公司,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业务。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促成公司与当地多所高校达成合作,赚得“第一桶金”。
2017年年底,贺慈回乡探亲,却发现除了几条新公路,家门口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我要留下来,为家乡做点事情。”贺慈说。
2018年年初,他把目光瞄准咸宁历史悠久的竹产业,决定进军竹工艺品领域。贺慈通过网络查找卖竹雕的商家,与一些雕刻师傅建立联系,对竹工艺品市场进行摸底。同时,他又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北京朝阳区十里河村、浙江省安吉县等地考察竹产业,学习精加工技术。
安吉庞大的竹产业链让他大开眼界,“安吉每个村都有拿得出手的主打产品,这个村是竹扇,那个村是竹饰品……有规模、有市场,利润也很可观”。回到咸宁后,贺慈拿着自己设计的竹雕、茶具配件拜访了咸安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对方将他引荐到市商务局。在当地扶贫办的牵线搭桥下,贺慈得以在咸宁市大幕乡低价租借政府场地开设工厂,同时获得了技术和政策服务等帮助。贺慈上大学时学过陶艺课,有一定雕刻基础,他尝试在网店售卖自己设计、雕刻的竹工艺品,结果利润十分可观。
2019年5月,在区商务部门的组织下,贺慈参加了第五届武汉国际电子商务暨“互联网+”产业博览会,他设计的竹摆件备受瞩目,最后不得不“限购”。这让贺慈信心倍增,不久他就将网店升级,创办了咸宁市艺竹情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营主体为竹制工艺品生产、加工及艺术品雕刻,兼顾粗、细加工两种生产模式。
在贺慈看来,因为工业制作带来的冲击,许多传统竹雕手艺渐渐失去市场,濒临失传。守护并传承好各种竹雕手艺,让浮雕、立体雕、摆件等走进寻常百姓家,获得市场认可,是对传统民间文化最好的敬畏和保护。贺慈在乡里组织了“竹工艺大赛”,挖掘出多名优秀的手艺人,与公司进行订单式合作。
2019年,咸安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开启了“千人计划”项目,培训内容涵盖了电商从开店到人才引进的全过程。贺慈把握机遇,区电商中心每年3次的培训他从未缺席,3年时间,贺慈从电商小白成长为一名“高级玩家”。
如今,“艺竹情”的线上渠道已经从一家网店拓展到多平台营销。从单价15元的葫芦挂件到2680元的实心玉竹棍,网店上架产品400余款,覆盖了网络客源近10万人,2021年销售额达1700万元。“艺竹情”还与20多家竹制品加工作坊开展供销合作,带动近200名村民就业。
2021年11月,共青团咸宁市委推荐贺慈参加了“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今年3月,“艺竹情”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状”,以肯定这家企业对咸宁竹产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朱可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