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生死巡逻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赵鹏 马军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16日   08 版)

    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巡逻时穿越沼泽地。

    扫一扫 看视频

    近日,经过4天的艰难跋涉,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的巡逻官兵又一次登上墨脱某山口。站在这条没有界碑、人迹罕至的边防线上,他们手握钢枪,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护。”

    这是一代代“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守护了60年的地方。1962年,西藏军区158团一部官兵翻越雪山峡谷,长途跋涉至此,将五星红旗插上这片神圣的国土。随后的60年间,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扎根边防,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祖国领土,被中央军委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部,从地图上看,喜马拉雅山脉勾尾于此,雅鲁藏布江纵贯其间。因为江河阻隔、雪山环绕,这里一度被称为“雪山孤岛”。“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驻守在这里,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进墨脱不易,守墨脱更难。官兵们的巡逻点位位于原始森林深处的无人区,一路上,巡逻官兵会遇到几乎垂直的悬崖,攀爬时,面前是望不到顶的石壁,身后是汹涌的江河。因为环境恶劣,执行巡逻任务的时间总不能固定,短则一两天,长则10余天。官兵们一路风餐露宿,钻密林、攀绝壁、过塌方,还要提防蚂蟥、毒蛇、毒蜂的袭击。

    60年前158团来时,路上要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跨过40多条急流飞瀑,攀过20多处悬崖绝壁。在首批进军墨脱的队伍中,时任副指导员伍忠伦因剧烈的高原反应失去了生命。当时他作为收容组组长走在队伍最后,第二天他的遗体被发现时,还保持着向墨脱方向攀爬的姿势,十指深深抠进冰雪里,身后是一条数百米长爬行留下的雪道印迹。

    年仅27岁的伍忠伦成为牺牲在墨脱的第一位军人。60年来,该营共有30名官兵牺牲在边防线上。2004年7月7日,巡逻官兵行至一处陡峭山坡时,泥石流突然呼啸而下。战士颜云潮惊呆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生死关头,一连班长饶平冲了过去,奋力将他推开,自己却不幸被泥石流吞没。

    在抬头望雪山、低头见深渊的巡逻路上,危险如影随形。2017年9月20日,官兵冒雨巡逻,在通过一处陡峭山体时,飞石突然砸下。五连战士梁昆炜提醒战友避险的话“大家小……”还没有喊完,就被飞石击倒在地。随队军医最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梁昆炜牺牲时年仅19岁,3个月后他就要退役与家人团聚了。

    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危险的巡逻路阻挡不了“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守护祖国边防线的脚步。一次过鹰嘴崖时,上等兵张竣因脚底打滑,一个趔趄差点儿坠落悬崖,多亏班长一把将他抓住。后来班长问他怕不怕,脸色苍白的张竣摇着头说,“不怕,再险我也要到边境线上去”。

    中士邱诗海则在巡逻途中,因长时间行军出现过休克。几个战士扶着他躺下,不停地搓他全身,并用压缩干粮碾成粉末拌以盐水,倒进嘴里为他补充能量。稍事休息后,恢复清醒的邱诗海爬起来,又毅然加入了前进的队伍。

    最艰险的一次,营里奉命前往被雪山阻隔的无人区执行任务,沿途山高路险,最低气温达零下25摄氏度,连经验丰富的老猎户都说此去凶多吉少。但官兵们毫无畏惧,他们翻越数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蹚过厚达一两米的积雪,全副武装赶往任务点。

    那几天,官兵们每天行军12个小时以上,白天穿越森林、雪山、沼泽和乱石岗,晚上用塑料篷布挡雨雪,铺树枝当床垫。在雪线上行走太久,刚开始还能看清路,到后来遇到暴雪、冰雹、雨雾等极端天气,情况越来越糟糕。

    雨雪最大的一晚,队伍无法前进,只能原地宿营,等待风雪减小。因为没有可燃物取暖,大家挤坐在一起,谁也不敢睡觉,靠聊天说话证明自己“还活着”。聊着聊着,对话内容就变成了“让家属把小孩抚养成人”“把银行卡带给家人”等“遗言”。

    那次任务结束后,几乎每一位官兵都出现了雪盲、吞咽困难、皮肤皲裂等情况,一些官兵的体重因此急剧下降。但不少老兵说,也是在任务中,体会到了什么叫“用青春与生命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巡逻路上特别艰险的地方,官兵们自发为它们取了名字,“老虎嘴”“刀背山”“无底滩”“雪人坡”等地名被沿用至今。因为危险重重,该营所在团有一个“铁规定”,团党委常委常态化带队与官兵们一起执行巡逻任务。

    官兵们把常走的巡逻路称为“英雄路”,他们以走上“英雄路”为荣。战士高超曾突发高原肺水肿,情况危急,他随后被直升机紧急转运至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转危为安后,刚刚康复的高超立刻又申请参加连队巡逻任务。他说,“边防官兵以巡逻为骄傲,巡逻越多越光荣,我不能落下!”

    戍边6年的战士张高笙收集了12根蜂刺,这是他执行巡逻任务的见证。一次,张高笙走在队伍前开路,不小心触动了一窝毒蜂。他扭头就跑,边挥舞毛巾边高声提醒战友:“快隐蔽,有毒蜂!”可没跑多远,张高笙就倒下了。

    等毒蜂散去,战友们发现张高笙呼吸急促,身体不停抽搐,一只眼睛肿得睁不开。经检查,军医李俊彪发现张高笙被毒蜂蜇了好几次,从他身上拔出4根蜂刺。

    尽管差点因此丧命,但服役期满时张高笙还是选择留队,继续守在边防线上。教导员蒋福养认为,留住官兵的是边防军人戍守边关的责任与使命感,“因为大家知道,身上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如果今天我们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明天就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蒋福养说。

    战士樊哲阳曾患自发性气胸,医生建议他不要再上高原。可做完手术,樊哲阳又回到了边防线上。在背运物资任务中,他靠吃丹参滴丸翻过雪山,战友们劝他不要再去了,樊哲阳却说,“山高路险,我不去不放心”。

    军医郑宗钊在墨脱戍边6年,好不容易考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可在2015年6月毕业时,他毅然选择回到墨脱继续守边,至今已参加边防巡逻80余次,处置伤情100余次,对所属巡逻路线异常熟悉,成为连队有名的“活地图”。

    戍守墨脱60年,“墨脱戍边模范营”的一茬茬官兵扎根于此,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领土完整与人民生活安宁。而部队的到来,也带给墨脱人民另一种全新的生活。

    驻扎墨脱的第二年,官兵们就翻山跨江,将12根300米长的主钢缆扛进墨脱,在雅鲁藏布江上架起第一座钢索桥,从此这座“雪域孤岛”得以与外界连通。2013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墨脱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当地不通公路的历史,墨脱县再次迎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60年间,官兵们在墨脱创造出“29个第一”:办起第一所学校,建起第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修建第一座水电站……结束了墨脱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网络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所军办小学在墨脱开课,现代教育从此走进这座边境小城。1994年,该营又在背崩乡中心小学成立“勇为班”,坚持每年选派一名文化基础好的战士义务支教。

    义务支教时间最长的一位“兵老师”坚持了18年,所教的学生有1800多名考上初中,200多名考上大学,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玛米更拉”(意为“穿军装的老师”)。直到今天,墨脱的学校里还保留着解放军任职“国防副校长”的传统。在背崩乡中心小学,墨脱人民为了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于2018年修建了一座雕塑:一名扎着腰带的解放军战士,双手牵着两名戴红领巾的当地学生。

    改变的是墨脱人民的生活,不变的是“墨脱戍边模范营”60年来传承至今的扎根雪域边陲、甘愿奉献的使命与责任。2021年10月,墨脱迎来了首批成建制进驻的24名大学生女兵。聆听了戍边前辈的英雄故事后,这批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女兵备受鼓舞,她们在训练、任务中克服性别、生理上的不便,和男兵们一起像钢钉一样铆在边防线上。

    墨脱的边境线上没有界碑,官兵们用脊梁挺立成界碑,每次巡逻到达点位,他们都会展开五星红旗庄严宣示主权:“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护。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铮铮誓言,回荡在钢铁边防线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赵鹏 马军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16日 08 版

生死巡逻路
锻造未来潜艇指挥官
俄军为何接连举行战略核力量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