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收获,不仅是学理的概念,更多的是帮助他们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02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毕业后,蒋雪莲成了一名思政教师。
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忙碌的蒋雪莲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份事关信仰传承、点亮青年思想的工作。”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总书记在母校的讲话,给蒋雪莲的思政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也带来了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为思政课把关定向、提供根本遵循。
10年来,围绕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也在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方向上持续创新。
思政课改革建设发生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心思政课。”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逄锦聚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改革建设发生新飞跃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10年来,各级党组织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了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陆续出台多份与思政课建设相关的规章和意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五点基本原则;2017年教育部推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对思政课的教学组织、教学考评等指标进行了细化规定;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
“这些文件,对经费保障、人员编制、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到领导机制等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内容规定之详细,此前可以说没有先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兼分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说。
顶层设计的强化、政策规定的日益完备,也推动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进程。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不到十年间人数翻了将近一番。
如今,思政课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大部分高校把思政课作为第一要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举全校之力加强建设。努力教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成为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奋斗目标。
“大思政课”怎样跟现实结合
“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学比赛、精彩一课、精彩教案、思政微电影、思政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呈现出异常热闹繁荣的状态。”这是程美东发现的近年来思政课堂的另一个可喜变化。
VR虚拟技术、AI语音讲解、智能答题等高科技纷纷进入思政课堂,让这堂有意义的课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是近十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精神,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2018年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中宣部、教育部修订的新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投入使用。
“新修订的教材达到了新的水平。”逄锦聚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加充分地尊重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表达青年学生的成长要求。针对性、时效性明显增强,是修订后的思政课教材呈现出的新特点。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作为思政课程体系中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课程,“形势与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时效性、针对性、综合性较强。这门被称为“活生生的国情课”的课堂,也有了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北京大学有门被称为“顶流”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为了适应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要求,从2015年10月到2019年12月,程美东担任这门本科生课程的主持人。该课程的授课地点由教室改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主讲人也由学校辅导员转为专家型领导干部及参与制定过国家政策的知名专家学者,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在程美东看来,课堂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课程内容具有深刻性、务实性和理论性,能够为青年学生解疑释惑。
“打开校门、走出书斋,让思政课不限于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不限于马院,才能显现出思政的大思路。”逄锦聚认为,充分利用社会和实践的“大课堂”,既可以弥补“形势与理论”这类贴近时事的课程在教材上不够稳定的问题,更是善用“大思政”的体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青年教师为思政课堂注入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效果。
教师数量短缺,曾是制约思政课发展的一大瓶颈。
根据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
“过去能达到这个比例的高校不多,但近几年思政教师队伍在快速壮大。”曾经,逄锦聚见过的最极端情况是,几名专职思政教师要面向全校上千名学生讲思政课,“不仅授课任务重,教师也没有时间提升专业能力”。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思政课堂。
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同时,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素质和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兼分教指委副主任、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佘双好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全员同向同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之灯”要如何点亮,关乎着思政教育的未来。
“思政课内容繁杂,实践性和时效性很强,讲好思政课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政治素养。”程美东认为,思政课经常会涉及到重大理论和实践的概念,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战略高度、全局高度,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中理解思政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思政课的难点在于此。”
这也对青年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全方位体系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已在加快构建。
中宣部、教育部推动构建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调动40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41个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在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上,高校纷纷推出新举措。
以南开大学为例,除了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学校还通过开设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训练营、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成立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补充快、占比大,他们为思政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提高青年思政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将是未来的主要任务。”逄锦聚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