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卫勤分队迅速集结,一场高强度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保障演练随即拉开战幕。
据介绍,此次演练,他们按照战场急救“白金十分钟”原则,着力突出运用各类救治装备器材,以作战任务为牵引组织实施,逼真呈现战场场景和伤病员案例,旨在促进卫勤保障与作战体系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部队实战化卫勤保障水平。
惊心动魄的“白金十分钟”
演练打响不久,按照情况想定,某侦察小队在回撤途中遭“敌”火力打击,包括随队卫生员在内多人“受伤”,其中一人“伤情危重”,小队指挥员向营指挥所请求紧急救援。
距离事发位置最近的聂丹杰小组被营指挥所指派执行此次战场急救任务。根据战场急救的“白金十分钟”原则,时间非常紧急,这个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着急的莫过于装甲救护车驾驶员冯付,目的地在数公里外,面对完全陌生的地形,他需要自己规划机动路线,并在复杂危险的越野途中保持较高车速,难度可想而知。
冯付是卫生员兼职驾驶员,本职是救人,开车是副业。在接触装甲救护车前,他甚至还没有拿到驾照。但经过多次大项任务磨炼,如今,他的车技与有着十几年驾龄的老司机相比毫不逊色。
装甲救护车高速驰骋在山野间,进行至距离目标地域100多米的山坳处,已没有道路可以通行,山体坡度超过车辆通过能力,抢救小组只好下车徒步前进。
组长聂丹杰简单分配任务后,小组队员身背卫生员背囊,挟着折叠担架,快步在陡峭的山地上奔跑。此刻,距“白金十分钟”只剩下不到3分钟。
一路急行军,急救小组一行人赶到救治地域,聂丹杰迅速察看“伤员”伤势,其他小组成员按各自分工迅速展开。与此同时,还在山坳中的冯付通过简易伪装,将装甲救护车藏进了密林之中。
“‘伤员’股动脉出血,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聂丹杰迅速判定“伤员”伤情后,果断解开其衣物,将“伤员”头部偏向一侧,右手两指插入“伤员”口腔检查是否存在异物。紧接着,他迅速拿出随身氧气袋对“伤员”进行供氧。另一名卫生员则同步利用旋压式止血带扎于“伤员”大腿根部,有效减缓股动脉出血。
紧急处理后,聂丹杰看了一眼手表,10分钟倒计时还剩30多秒。“伤员”情况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救治,他当即决定向营救护站转移。就在此时,负责警戒的冯付通过随身电台传来消息:“敌”巡逻分队发现装甲救护车,正快速靠近!
突然间枪声四起,抢救小组用担架抬着“伤员”一边躲避“敌”零星火力打击,一边朝救护车方向撤离。“上了‘战场’才发现,卫生员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聂丹杰事后感慨说。在大家的协同配合下,成功完成“伤员”转移和搬运,等到最后一名“伤员”上车时,聂丹杰已是大汗淋漓。
转移途中,车辆颠簸不停,周围爆炸声响此起彼伏。此时,狭小的车舱内,聂丹杰正在进一步检查“伤员”情况,“‘重伤员’出现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急救!”
可此时原路线遭“敌”火力拦阻,车辆不得不驶入更为崎岖的备用路线。能不能在极端颠簸的环境中准确找到静脉完成输血操作,这对聂丹杰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聂丹杰迅速调整好状态,屏息凝神集中精力,针头对准隆起的“伤员”静脉稳稳扎去。而后迅速松开手腕部止血带,只见血浆通过滴管正常滴落,同时皮肤穿刺部无隆起。
在奔驰的装甲救护车上,聂丹杰凭借“一针见血”的硬功夫,及时完成了对“重伤员”的输血治疗。“检伤分类细、止血效果好、输血操作准……”车辆驶至营救护站后,看到考核组给出的评定,聂丹杰欣慰地笑了。
救死扶伤的“急救百宝箱”
“太重了,要是东西少点就好了……”演练开始前,该旅合成三营卫生员喻家辉总觉得这个7.5公斤重的卫生员背囊是个“负担”,只会影响自己搜救“伤员”的速度。
虽然嘴上不时“吐槽”,但身为卫生员,他十分清楚,这个背囊是他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百宝箱”,更是无声的战友。系好卡扣,喻家辉顺势将背囊背上肩,使劲晃了晃身体,察看背囊是否贴合身形,确保背囊和身体之间没有过多空隙,不影响执行任务时快速行进。
演练开始后,前沿“敌”我双方的战况十分胶着。“7号地域遭‘敌’火力打击,有数名‘伤员’急需救治,请迅速前往救援!”突然间,电台里传来了营指挥所的紧急命令。喻家辉迅即背起“百宝箱”,登上装甲救护车,随小组向任务地域奔袭而去。
急救现场位于一处河流附近,某分队渡河时遭“敌”火力打击,数名官兵“受伤”,还有几人“溺水”。
“伤员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微弱,皮肤湿冷……”初步检查后,喻家辉当即判定“受伤人员”为淹溺伤情,迅速将“伤员”头部后仰,使其充分打开气道,持续对“伤员”胸部进行按压,并同步进行人工呼吸。
与此同时,组内战友徐洪涛则取出血氧监测仪夹于“伤员”左食指指腹,同步将电子血压计环扣“伤员”手腕处,实时监测其生命体征:“血压85/55mmHg;血氧饱和度90%……”
“‘伤员’各项指标下降,身体失温严重!”情况突转直下,喻家辉当即找到背囊里器械模块,在徐洪涛的帮助下将保温毯摊开充分包裹“伤员”,并协力将其抬上折叠担架运至装甲救护车内进行输液。
顾不上休息,喻家辉和徐洪涛再次冲下救护车,对当前区域展开拉网式搜救。只见喻家辉在快速搜索中屈身前进,警觉地“扫描”着四周。突然,他发现了弹坑旁的一名“伤员”。
“面色紫绀,胸部创伤出血,判断为开放性气胸。”“伤员”伤情不容乐观,喻家辉想到了自己的“百宝箱”里有专门应对创伤失血的壳聚糖止血粉。
据了解,以往处置失血伤情时,卫生员通常采用三角巾、纱布以按压包扎的方式进行止血,对于大面积创伤来说,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如今采用止血粉的方式,不仅操作更快捷,治疗也更加高效。
紧接着,喻家辉取出另一个“战场急救神器”——胸部密封贴,进一步封闭“伤员”伤口。不一会儿,“伤员”胸廓起伏明显,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喻家辉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据该旅卫生连军医叶吴周介绍:“该新型卫生员背囊内含六大模块,具有八大功能,使用操作快捷方便,能满足多种复杂任务需求,为我们提升战伤急救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一番搜寻救治,喻家辉所在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并收获高分。走下演训场的喻家辉感慨说:“取得好成绩真不容易,我的‘百宝箱’有一半功劳!”
移动的“战地医院”
炎炎烈日下,树木葱郁的山林间,该旅合成一营卫生员周志鹏乘坐一辆喷涂红十字标志的轮式装甲救护车,高速机动于卫勤救护途中,执行转运“伤员”任务。
突然,车载电台传来营救护站紧急指令。周志鹏确认救援任务后,当即指挥所在车组向目标地域疾驰而去。几分钟后,装甲救护车抵达目标地域。车刚一停稳,周志鹏便立即按下电动液压舱门开关,舱门落下后,卫生员携折叠担架鱼贯而出,向“伤员”奔去。
枪弹贯穿伤、爆炸物炸伤、开放性气胸、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理后,几名伤情较重的“伤员”被送上装甲救护车,立即向营救护站转运。
天色渐暗,第一阶段火线救援任务已基本完成,周志鹏又接到了向野战医院转运伤员的任务。他们将“伤员”一一转送上车,根据伤情将“伤员”分配至座椅、担架等不同位置,以便借助车载救护器材展开进一步救治和实时状态监测。
“‘重伤员’失血过多,面色苍白……”一名“重伤员”突然出现伤情恶化,处于休克状态。在车舱顶部照明灯的映射下,周志鹏查验“伤情”后,当即从车身内壁悬挂的器材箱取出抗休克裤,给“重伤员”穿上,使得“伤员”体内有限的血液实现最优分配,进而促进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
“分泌物堵塞气管,‘伤员’呼吸困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旁的卫生员蹇伟迅速察看另一名“重伤员”的情况。只见他熟练地伸手拿起身旁的车载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然后启用车载吸氧装置对“伤员”进行给氧,同时紧盯数字显示屏,监测氧流量和“伤员”生命体征。
蹇伟介绍,装甲救护车车舱内还有8个供氧接口,位于顶部左右两边均匀分布,联通气管后可供多名“伤员”同时吸氧。
另一边,周志鹏已从车载储血箱中取出血浆,预处理后并对“伤员”进行输入。同时,他通过加压输液泵,对“伤员”进行加压输液,以实现快速补充“伤员”血容量,防止休克。
看着身后心电监护仪上各项指标逐渐趋于平稳,周志鹏不禁松了一口气。
车辆行进途中,“伤员”情况稳定。车窗外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蹇伟警惕地注视着车辆前行的方向,不时通过车载夜视观测仪探查车身周围是否出现“敌”情。
这时,周志鹏正坐在车载电脑前,打开战伤急救辅助诊断系统,将每名“伤员”的个人信息、伤情诊治、急救处置等情况进行汇总,为后续救治做好充分准备。
不多时,装甲救护车抵达终点,周志鹏等人将“伤员”转送至野战医院,来不及喘口气便乘车又奔赴下一个任务点。
陆栋钰 刘鎔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