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高度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才,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聚合资源、发挥优势、跨界合作,运用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创新理念,与时俱进
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上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既要扎根中华大地,又要面向世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凝练核心价值导向,培养青少年的全球思维、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想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聚焦青年,坚持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文化,才能让思政课主题鲜明,拥有直抵心灵的力量。社会各界要更加关注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与话语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例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主流媒体通过精心的策划、找准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展现奥运选手的体育精神、爱国精神,就是一堂优质的大思政课堂。再者,2022年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等单位与人民网联动,设置了《人生道路的选择》《强国有我》等10个主题,为天津市大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这些都是在新时代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中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渊源,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巧妙地比喻为“盐”,认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个比喻形象表达了思政教育要注重“融盐之道”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把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各院校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中,还应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彰显院校特色和当地文化特色,既要用好思政小课堂,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用好思政小课堂,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堂、直播互动等方式打破时空壁垒;善用社会大课堂,需要充分运用校外资源和平台的优势来弥补传统学校教育资源的短板,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走进纪念馆、旧址、博物馆等地深入学习和体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充分利用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的资源,让思政教师和纪念馆讲解员共同备课,把《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与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使得知识点和展厅里的物品相对应,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间隔,从而更好地感受青年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加强建设,保障运行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地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确保“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现阶段“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必须逐个破解困境,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学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工作体系,完善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媒合作、校企合作和家校联系,形成校内外共建共享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其次,要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培育,为不同学段的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要开发思政课的社会人力资源,把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等纳入师资库,打造一支体现学校特色的育人队伍;第三,要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把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纳入考评体系;第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和思政教育螺旋式的上升。小学阶段侧重知识点的认识与了解,中学阶段偏重概念理解与观念养成,大学阶段则要强调行动和实践,同时要做好不同学段之间知识的衔接。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都加剧了青少年对于重大理论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个人与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认知难度。“青年者,国之魂也。”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才,坚持守正创新、立足特色、扎根中华、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共同上好这堂大思政课,帮助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改革创新中解决青少年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分别为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陈冲 周舒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