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江苏省“专转本”考试录取结果终于出来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艺学院团委书记王丽联系的学生中有64名学生参加了这次考试,其中29名成功“上岸”。那些没有考上的学生也并不失落,因为他们早早就做好了别的准备。
“谢谢你王老师,多亏听了你的建议,做了两手准备,如今有工作岗位兜底。”一名学生对王丽说。
谈到帮扶学生就业,王丽算得上是“老手”。从刚入校做辅导员开始,她就一直把学生就业当作首要工作来做,13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感慨,“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有方法没捷径,需要团干部、辅导员老师一对一精准帮扶”。
尽早下手,学生应聘前要“过堂”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江苏省“专转本”考试两次推迟。王丽认为,如果学生等考试结果出来后再找工作肯定来不及,于是,她建议学生不要把出路都“赌”在升学上,要做好就业准备。
“就业工作要尽早下手。”每个新学年开学,王丽就着手毕业班的就业工作。今年她负责联系4个班148名学生就业,从2021年11月起,她组织学生一对一交流,按照毕业意愿分成5大类9小类:就业(主动积极、慢就业、懒就业、就业困难)、升学(已达毕业资格、未达毕业资格)、创业、基层志愿服务、参军。
“精准帮扶肯定要因人施策,了解清楚是关键。”王丽说。
摸清学生需求后,就要给他们推荐适合的岗位。每年9-11月是举行各类招聘会的时机。学生走到招聘台前,都要先过王丽准备的应聘训练——完善简历与面试情景模拟。
“学生简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像流水账,主体不突出。”王丽解释说,部分学生一提到做简历就到网上找模版,在模版的基础上直接修改,导致简历成了大学经历的堆砌,缺乏归纳。
遇到这样的学生,她会按照综合素养、核心技能、创新方面、实践经验梳理学生经历,总结就业竞争优势。
“近年来,学校实行‘433’学生成才工程(4即担任1任干部,参加1个社团,组织1次班级或学校活动,培养1项专业特长;3即结对1名技能导师,明确1个技能培养方向,参加1次技能比赛;第二个3即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1项创新创业成果),做简历时,同学们并不缺可以发掘的亮点。”王丽说。
除了要过“简历关”,学生开学后还要迎来王老师留的一道情景模拟“作业”:全班8人一组,分成若干组,3人任面试官,其他的任求职者,模拟面试过程。
从10月开始,王丽会用一个月的时间让4个班级的学生轮番“过堂”。每周三下午,各小组轮流模拟面试。面试官的每个出其不意的问题都比照现实。展示结束,王丽还要一一点评,整个过程下来至少要两个小时。
“在情景模拟中,一些常见问题都能得到展示,学生们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还会利用主题团日活动的机会,让优秀小组在全院同学前展示,让更多学生掌握相关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就业困难学生总能得到王丽更多照顾。
数媒专业的张叶(化名)9岁才学会说话,是一名有先天语言障碍的学生。虽然平时王丽就帮助他加强交流训练,可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王丽发现,他依然很难通过应聘面试。
现实也确实如此。王丽梳理了13家企业“一对一”推送给张叶,他面试了5家企业均未被录取,联系企业后得知都是因为他的表达问题。
“说话太慢,沟通成问题。”王丽分析说,她还曾亲自带张叶到意向公司面试,可结果依然是因为表达沟通不畅遭到拒绝。
“那时候我每周都和张叶母亲沟通,得知他母亲想让孩子回老家福建莆田就业,第一时间和他沟通。”王丽说,张叶也认同返乡就业的建议。
于是,王丽在24365网站上寻找并遴选莆田的招聘单位并推送给他,回家后张叶仍每周与王丽保持联系,报告就业动向,经过持续面试辅导后,他成功入职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他主要做后期修图,沟通交流对工作影响不大。最近由于技术不错,还受到了老板的夸奖。”王丽开心地说。
有了情景模拟的“加持”,很多同学不仅面试技巧得到提升,自信心也有明显提高。“今年毕业生中有一大半学生在去年招聘季就拿到了offer。”王丽说。
陪学生跑完就业最后一公里
根据王丽的经验,就业工作需要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之后再集中精力,一对一耐心帮扶。用她的话说是,陪着学生跑完就业最后一公里。
不过,最后一公里并不轻松,甚至更难。王丽说,自己会与团学干部一起全覆盖跟进毕业生就业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询问一次进度。如果有同学正式签约就业协议,她会在学生群里发祝贺信息,激励其他同学,对还没签约的学生则精准帮扶:缺少岗位就推荐岗位,即将应聘就加强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王丽关注的还是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
今年,王丽带的学生中有40人来自困难家庭,其中7名同学是建档立卡学生。“这些同学心理敏感,部分同学还不自信,从开学起我就逐个单独和他们聊毕业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大部分同学在秋招的时候就找到了工作。”王丽说。
来自江苏宿迁建档立卡家庭的祝新成(化名)是7名特困学生之一。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外形条件出众,还热心班级事务,在班里担任过体育委员。为了帮他找到好去处,王丽专门筛选出上海一家不错的企业推荐给他,他也顺利通过面试。可没过多久,祝新成却找到王丽,表示不想去上海。
原来,在这家企业虽然每年可以挣到七八万元,这在专科学生中也已经很不错,可要留在上海生活却剩不下多少钱。“老师,我很感谢你给我推荐的这个工作,但我想留在苏州发展,这样我可以多攒些钱,补贴家里。”祝新成说。
为此,王丽又帮他梳理岗位,建议他选择了一家专业对口的文化传媒工作室,担任后期制作。如今祝新成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很多困难家庭的孩子常常不自信,心理负担重,想要帮助他们就业,须要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王丽说。
在帮扶过程中,阻碍学生顺利就业的还有疫情因素。服装设计专业的刘婷(化名)是一名来自广东的贫困学生。她告诉王丽,自己想回老家从事销售行业。王丽便从23456网站上筛选出10多个岗位推荐给她,她最终面试上一家深圳公司的汽车销售岗位。
可春节过后,接二连三的疫情打乱了刘婷的到岗安排,今年3月,公司突然通知不再聘用她。
“面对企业的变卦,她心情非常糟糕。”学心理学的王丽先为刘婷疏解压力,随后建议她在网上面试其他单位。后来,这名学生在广州本地找到了商场销售的岗位。
事实上,很多毕业生都差点因为疫情无法到岗而被企业反悔辞退。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王丽就主动打电话联系用人单位解释,有了学校的支持,很多企业才表示理解并答应留下学生们。
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一直是王丽做就业工作的方法。她举例说,每次招聘会后自己都要主动联系企业,询问企业看中了谁,有时遇到企业犹豫,她就主动为企业介绍学生情况,增加了解,不少同学都因为她的介绍成功应聘。
签订就业协议,一般需要学生毕业证。可部分学生拿不到企业签订的协议会不踏实,遇到这种情况,王丽也会主动联系企业,把学生目前的毕业资格详细告知企业,有了老师的“背书”,就业协议很快就签订了。
“其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光我一个人努力肯定不够,这背后是全校师生对就业工作的关注,目前学校出台不少促进就业的政策,正是有了这样的系统安排,我负责的学生才实现了高就业率。”王丽解释说。
据了解,自2021年12月以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按照上级团组织和学院党委的要求,明确校院两级团委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多措并举,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好用活校企合作企业、青商企业等企业资源,开展招聘和企业见习实践活动。
截至2022年6月,学院团委共举办“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大学生就业帮扶“送岗直通车”直播荐岗活动7场,遴选近80家与学生需求高度匹配的优质企业。同时学院团委联合招生与就业处共同举办多轮专场招聘会,邀请近500家企业进校招聘,有效缓解岗位信息压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