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西方国家及其盟友一边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持续为战火添柴加油,一边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在很多场合,两个阵营之间的“战争”也在以“舌战”形式延续。
7月4日,以“联合国与国际秩序”为主题的世界和平论坛第三场大会举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和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围绕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全球危机,在会场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交锋。
美国大使伯恩斯率先指责俄罗斯挑起俄乌冲突,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他说,俄罗斯在“没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通过武力手段跨越俄乌边境,率先开启战争,造成了众多平民伤亡。伯恩斯称,“俄罗斯的行为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违反了俄罗斯在联合国创立之初支持的原则”;“当今国际秩序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俄乌冲突”,“联合国149个成员国都反对这场战争”。
俄罗斯大使杰尼索夫回应说,美国大使在讲话中并没有提到2014年之后的北约东扩——这才是俄罗斯不得不采取行动的原因。双方冲突中有人员伤亡,这是个悲剧;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不能只看其中一面,应该看到造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如今联合国安理会已沦为西方世界编造谎言、宣传虚假消息的平台,西方国家的话语被视为“终极真理”,安理会越来越分裂,也越来越无用。俄罗斯支持安理会成员国扩员,吸纳非洲、亚洲和拉美代表,使安理会代表更广泛的愿望,这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英国大使吴若兰谈到了俄乌冲突造成的粮食危机。她表示,俄乌冲突导致的不仅是欧洲区域的安全问题,也包括粮食安全问题,这对穷人的影响尤其严重。吴若兰说,“不是(对俄)制裁导致了粮食危机,因为俄罗斯还在正常出口粮食”,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是“乌克兰粮食出口受到了俄罗斯的阻挠”。她要求俄罗斯“停止阻挠,让面临粮食危机的全球3.2亿人有饭可吃”。
对此,杰尼索夫在回应中表示,就算俄罗斯粮食出口可以免于制裁,但粮食的运输、储存、装卸及其他相关工作都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实际上,乌克兰出口粮食的方式很多,其中“最便宜、最容易的方式”是经白俄罗斯铁路通过波罗的海港口出口,但前提是西方国家解除对白俄罗斯的制裁。而且,俄军日前已撤离位于黑海的蛇岛,乌克兰通过海路出口粮食也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唯一的障碍是乌克兰人自己在那里布置的水雷”。
杰尼索夫还援引了一串数据:2021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161个国家,总价值是370亿美元,其中包括4300万吨粮食;2022年俄罗斯出口粮食增至5000万吨,化肥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而乌克兰今年出口小麦500万吨、玉米700万吨,大约占全球粮食供应量的1%。“所以,说‘俄罗斯让整个世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这就是想象了。”
法国大使罗梁谈到了“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威胁”。他说,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经想通过外交谈判缓和俄乌局势,但“俄罗斯选择了战争”,2月24日俄罗斯跨过边境“入侵”乌克兰,成为欧洲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北约东扩并没有打破欧洲的平衡,反而是俄罗斯的行为迫使欧洲与美国越走越近。俄乌冲突并非“代理人战争”,俄罗斯应该对平民伤亡负责任。
对于罗梁大使所说的“侵略”,杰尼索夫反问道:“是谁‘侵略’了利比亚、伊朗、叙利亚等国家?”至于俄乌冲突是不是代理人战争,杰尼索夫指出,北约事实上已经与俄罗斯开战——通过代理人进行战争。
大会即将结束时,英国大使吴若兰提到,俄罗斯作为安理会五常之一进攻乌克兰,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原则,是对联合国“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旨的破坏。对此,杰尼索夫只回应了一个词:“科索沃。”
1999年3月24日,北约借科索沃民族矛盾之机,以“保护人权”之名,在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况下进入前南联盟共和国领土,对其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其间,北约投放了近42万枚、总计2.2万吨炸弹,直接造成包括79名儿童在内的2500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沦为难民。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也遭到轰炸,3名中方人员当场牺牲。北约使用的武器中还包括3.1万枚贫铀弹,导致该地区癌症和白血病发病率激增,对当地和整个欧洲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灾难性影响。时至今日,贫铀弹受害者仍然在委托国际律师团队对北约提起诉讼,但北约却声称自己具有豁免权。
“我只想说一点,俄罗斯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普京总统的支持率是91%,而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率只有36%。”杰尼索夫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所有对手都能重新认清事实,真正地了解这个地区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就像中国朋友所说的,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
世界和平论坛创办于2012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中国第一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论坛旨在促进国际安全对话、增进彼此了解互信、推动思想观念创新、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自创办以来,论坛坚持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核心原则,为各方异见人士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本报北京7月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见习记者 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