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贫困县,到比原计划提前1年脱贫摘帽,再到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县——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变迁史,就是一部10年来定点扶贫政策催生下的校地合作史。
2012年,教育部等国家9部委确定合阳为西农定点扶贫县。自此,该校师生一批批奔赴合阳,把科技与爱心带到这里。针对当地“招才引才难度大”“基层急需科技支持”“本土人才缺乏”等问题,2018年以来,学校创新帮扶路径,探索实施了包括“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和“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在内的“三团一队”智力扶贫新模式,闯出一条西部强农兴农的新路子。
变“单兵作战”为“组团服务”
“张宗勤老师是葡萄种植的‘活字典’,他的电话和微信我们都有,遇到生产上的问题就给他打电话。”在合阳县坊镇街道社区,近年来,种植着20亩葡萄的王红军依托西农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的技术指导,年收入达30多万元。
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合阳,最难的就是群众缺知识、缺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年有260天以上待在葡萄试验站里的“专家教授助力团”成员张宗勤,先后推行冷棚葡萄栽培、避雨栽培、有机生产等技术,辐射带动了地方葡萄产业发展。
仅2021年,张宗勤就在合阳举办技术讲座与培训80多场次,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技术信息200余条,开展技术讲座直播受众逾百万人,示范葡萄园3000余亩。
4年来,像张宗勤这样活跃在合阳扶贫一线的西农专家教授有168位。除了技术指导,校地双方还共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葡萄技术服务站。
合阳南沟社区第一书记张华海,是学校去年派来的干部。他告诉记者:学校投入2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高效节能智慧冷棚,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迷雾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设施和品种更新换代,推动合阳葡萄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学校已帮助合阳打造形成1万亩集中连片樱桃、10万亩红提、2万亩红薯、20万亩苹果、30万头生猪和30万亩花椒的“112233”优势农产品产业结构布局。
283名学子迈出校园走向田野
1年前,“锅巴镇长”杜好田火了。他申请延期毕业,连续参加2期“研究生助力团”下基层,先后在合阳和镇巴挂职,指导当地将特色农产品制成锅巴。“陕西大学生为研发锅巴延毕”的消息也登上了热搜榜。
2018年以来,西农每半年遴选一批优秀硕博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同时,应地方邀请,分别向镇巴县、城固县及西安市选派19批次283名研究生,送他们迈出校园、走上基层一线。
2020年5月,硕士生杜好田加入了研究生助力团,挂职合阳县商务和经济技术合作局。其间,他帮助一家小米合作社建立了锅巴加工厂,为当地小米产业带来了每年300万元以上的附加值。
后来,听说镇巴县的土豆种植面积大,但因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常常滞销。杜好田便和创业团队将学校陈勤教授研发的彩色马铃薯种子引进到了镇巴县兴隆镇。
第二次参加学校研究生助力团的杜好田,挂职兴隆镇科技副镇长。“彩色马铃薯”变成了“彩色马铃薯锅巴”,产品升级了,销路也迅速打开。
在兴隆镇,杜好田和团队成员帮助农户建成3000亩种植基地,并实行订单农业。为帮助村民更好地解决储存、运输问题,杜好田争取到当地企业家投资建厂,努力形成彩色马铃薯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和杜好田一样,第二次“入团”的郑璐玮,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果农心中最可爱的人”。在合阳第八批研究生助力团工作的6个月里,郑璐玮已为当地果农售出55万斤农产品。
在坊镇,合阳第七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刘馨怡发现:随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炭疽叶枯病、丝核菌叶枯病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她联系学校相关领域10余位专家深入当地展开技术服务。
建立工厂、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联系专家教授举办各类培训……结合各自优势,研究生助力团成员积极寻找“助力点”,实现从乡村振兴的“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为地方培养一支“永久牌”技术队伍
“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葫芦伴睡灯拿下了80万元订单。”聊起结缘西农,葫芦产品升级换代给合作社带来的变化,宋朋杰很是激动。
洽川葫芦制作始于清代,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3年,拥有祖传葫芦雕刻技艺的80后小伙宋朋杰成立了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工艺的葫芦产品面临新的挑战。宋朋杰尝试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产品,但市场反应差强人意。
就在这时,西农首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在合阳挂职科技副镇长的陈翰睿来镇上调研。让宋朋杰没想到的是,1个月后,利用设计创意助力产业发展的葫芦创意设计大赛在西农举办,吸引了近400名师生参与。
其间,“专家教授助力团”成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张瑞超副教授主动出谋划策,经过反复打磨,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才有80万元订单的“开门红”。
目前,洽川葫芦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葫芦种植面积和产业链,成立葫芦科普体验馆,用科技带动更多乡亲奔向幸福小康之路。”宋朋杰说。
“我是农民我骄傲。”来自洽川的高级职业农民卢红珍直言:“我更愿意大家叫我高素质农民。”2014年,具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素质的卢红珍,创立了合阳县艺美莲水生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打观赏莲花种植经营。经过8年摸爬滚打,合作社的荷花种植基地由50亩发展到350亩,吸纳芦笋、莲菜等水生植物1200亩,产品畅销全国多个省份,年收入达300余万元。
事实上,在创业之初,卢红珍也曾遭遇过沉重打击。那是2015年,因在强碱性土壤上种植3200盆荷花,导致种苗芽头腐烂。“一次就赔了15万元。”也就是这一年,卢红珍走进了西农合阳农广校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
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卢红珍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职业农民,和西农许多专家教授成了朋友。“有了科技支撑,农村的土疙瘩也能刨出金蛋蛋。”卢红珍说。
像宋朋杰、卢红珍这样,从西农受益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为全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永久牌”乡土人才队伍,遴选出148名地方行业骨干组成的“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成为学校“输血”功能向地方“造血”功能转变的重要“转换器”。
西农“三团一队”模式因成绩显著,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有着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好经验好典型”,相关做法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