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让舰艇从这里走向战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赵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21日   08 版)

    某新型舰艇开展舰机融合适配试验任务。孔一鸣/摄

    盛夏时节,渤海海域,蒙蒙雨雾遮住了乍破的天光。细雨中,一架架无人机隐秘出击,高速朝着远处的某参训舰艇飞去。

    “发现可疑目标!方位××,距离××。”霎时间,舰上警声大作。面对“敌军”的突然袭击,舰上官兵快速反应、紧急应对。

    让官兵们措手不及的攻击,正是由海军某试验训练区发起的。近年来,该试训区瞄准未来战场加速转型发展,从一支以新装备试验鉴定为主的科研部队,变身为一支组织主战舰艇训练的“电磁蓝军”,“试验训练两手抓”。

    “我们手里握着两个‘钢印’,一边检验装备能否列装,一边检验部队能否打仗。”该试训区司令员杜刚说,“事实上,从‘试训保障型’转变为‘试训为战型’,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一切为了部队战斗力建设。”

    仗怎么打,装备就怎么试

    在转型之初,工程师赵德功没想到这次“会有如此大刀阔斧的改变”。作为一名从事装备试验鉴定工作8年的老兵,当他将目光从研究装备性能转为研究作战方案时,赵德功知道,“过去的一切都要推翻重塑了”。

    “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测试装备性能数据,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战场的需求,必须把装备放到战场环境下去研究。”杜刚解释说,“不了解打仗,就不知道怎么让装备在作战中发挥作用”。

    在性能试验后增加作战试验,是此次试训区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彻底扭转“老试验人”的惯性思维,培养作战意识,该试训区创新性地推行“项目总师责任制”,组建起一个个自主运行的项目团队。不分专业、不排资历,完全竞争上岗,“谁作战研究得好,谁就来当总师”。

    赵德功正是“应聘”成功的总师之一。他还记得最初研究战术战法时,曾经历过相当长的一段“痛苦过程”。“最重要的是转变思维,要有作战理念。离开试验室的最佳试验环境后,还敢不敢干,有没有直面战场的勇气。”

    为了确保战场环境逼真,试出装备的作战能力,每次试验前,赵德功都会进行情况想定。一次试验,赵德功通常会设置几套作战方案,以求达到在未来战场上料敌先机的效果。

    2018年,赵德功跟随某型舰艇出海,进行某平台适配试验工作。在这次试验中,赵德功团队负责检验飞机与舰艇平台的适配性,而在试验前一晚,气象预测显示第二天是临界天气,并不适合飞行。

    是否按计划进行试验的决定权落在了项目总师赵德功的身上。当晚,他连夜召开讨论会,与团队专家、部队骨干进行商讨。一些人建议“等天气好时再进行”,但反复衡量后,赵德功还是下定决心,如期试验。

    “只有在试验中探索过临界条件,打仗中遇到这种情况才心里有底。”赵德功解释说。试验当天凌晨4点,他早早带人进行气象观测,在准备了多种特情处置方案后,试验如期开始。

    如今回忆起来,赵德功坦承当时“压力山大”。那天海上能见度很低,飞机在阴云中穿梭,舰艇摇摆不定,他站在指挥室里,手心捏了一把汗。直到一条条临界环境下的试验数据被陆续传回,飞机最终顺利返程后,赵德功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赵德功看来,开展作战试验必须要有直面战场的决心和魄力。“只瞄准装备性能,实际提升空间有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出在实战中如何让装备更好地发挥性能。”他说。

    这正是该试训区转型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考虑到外场试验有时条件不足、花费又昂贵,试训区自主研发了一套仿真推演系统,在室内模拟外场临界环境,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系统内的数据大多来自靶场多年试验积累。为了收集更多新型舰艇数据,该试训区派出多人去海上随舰执行任务,又走访了各生产厂家,拿到舰艇设计模型。后来,他们用模型研制了一套新系统,只需输入数据,便可以自动推演作战方案。

    “一开始只设计了老本行电抗系统,后来加入了指控系统,再后来整条舰艇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都涵盖其中了。”项目总师房灿新笑着说。凭借仿真推演系统,他们在研究舰艇编队时推算出了契合最新型装备性能的队形夹角,颠覆了原本的训练条例。后来,这项结果被修订入条例中,得到一线作战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技术的革新带来对武器装备的更全面检验。过去,在外场试验只能依托现有环境。如今,1种雷达设备便可以进行50多种不同情况下的检验测试。试验最多的那阵子,该试训区试验团队连续推演300余万次,产生2800多亿条数据。白天人做分析,晚上电脑做推演,“人歇机不歇”。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仗怎么打,装备就怎么试。”站在系统正在运行的电脑旁,房灿新总结说。

    打造海上“最强蓝军”

    某型舰艇编队体系试验项目总师王垒在“应聘”上岗前,曾干了11年训练工作。横跨两个专业后,王垒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试验负责检装,训练负责砺兵。

    “不但要把好的装备交给部队,还要告诉部队怎么用这些装备打赢。”王垒解释说,“研究作战,加强蓝军建设,最终解决的是部队怎么打仗的问题。”

    2020年年底,在转型步伐加速推进的档口,试训区瞄准未来战场,提出组织一场基于强敌多域作战威胁的海上对抗演练,王垒担任舰艇编组小体系作战问题研究组组长。那时前期准备困难重重,王垒和战友们面临无研究基础、无借鉴经验、无设计方案、无相关装备的“四无”困境。

    尽管困难不小,但演练组织的目的很明确:让部队直面强“敌”,知道仗怎么打。为此,他们深研国内外战术战法,多方搜集来19万字的资料,并将科研机构、军事院校与一线作战部队的骨干邀请到一起,共同商讨演练方案。

    武器装备也是打造“最强蓝军”的决定性因素。准备期间,王垒和战友们跑了13个省市,找到50多家相关单位,逐一挑选演练使用装备。他笑称“有不少装备都是‘化缘’来的”,一家船厂还按照组织团队的设计方案,专门为他们定制了两艘演练用船。

    除了让红军感受强“敌”威胁,教会破解之法也是该试训区组织演练的目的之一。他们成立了红军作战问题研究小组,在杜刚的办公室对面专门开辟出一间仓库作为作战研究室,每天讨论红军作战方案。作为小组组长之一的王垒记得那段日子,各小组轮番进行研究成果汇报,七天为一个周期,“时间紧任务重,每天满脑子就两个字:打仗”。

    演练主要负责人、区参训练科科长彭磊听了所有汇报,尽管准备阶段很辛苦,但他知道,“我们要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力,必须把好这最后一道关。”“要打造完全真实的作战环境,让参训部队进入演训场就进入主战场。在逼真环境、极限条件下磨炼部队,才是对将士们的最大负责。”彭磊说。

    半年多后,演练如期进行,彭磊和战友们的辛苦付出得到回报。演练现场,蓝军的“导弹”迎舰而来,信号干扰一波接一波,攻势凌厉。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蓝军,红军使出浑身解数,见招拆招。

    那一次,他们首次尝试导蓝一体,即导演部与蓝军指挥所一体设置、信息共享,演练全程不设脚本,通过蓝军攻击效果导调红军作战行动。彭磊至今记得,当蓝军第一次进行网络攻击,红军网络猝不及防被攻破,他直接在指挥大厅的屏幕上看到红军舰艇上的屏幕一个个变成黑屏,官兵们措手不及。而此时,蓝军“导弹”趁势呼啸袭来。

    被派往各舰艇的考评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场教红军官兵如何防御网络攻击。这是该试训区组织训练演练的一贯作法,向参训部队派考评员,出现问题便现场教学。

    第二次网络进攻时,红军依据考评员所教战法果然防御成功,大幅提高了抗击率,并实现反击。一次次你来我往的激烈“过招”之后,当演练宣布圆满结束,指挥大厅响起热烈掌声,不少参训官兵更是感慨,“像是真的打了一仗,这才是蓝军该有的样子。”

    那天散场后,彭磊一个人坐在指挥大厅里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今回忆起来,他坚定地说,“我们组织演训始终抱有一个目标,就是让部队从这里走向战场”。

    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聚焦战斗力

    那场演练后的两个多月,彭磊和战友们又度过了一段“有些枯燥的时光”。他们对演练进行了全面复盘,将庞杂的演练数据汇总、清理与整编。随后,又和作战部队干部骨干一起,整理出60多项成果下发给部队,后来被不少一线作战部队运用到实际训练中。

    “不仅要训练部队,更要告诉部队怎么训练。”彭磊说,“事实上,试验和训练最终服务的对象都是作战部队,部队有需求,我们就研究。”

    为此,该试训区成立了“为战服务”办公室,面向全军作战部队征集需求。今年年初,结合当前任务使命,试训区汇总部队需求问题,用3个多月时间召开了一场“百人百天大会战”,邀请院校专家、作战部队骨干前来一起商讨,将所有问题逐一破解,最终形成报告与指导手册,提供给作战部队。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战斗力生成,该试训区还创造性地提出试训一体,将装备试验与部队训练结合在一起,“一边试装备一边研战法”,以帮助作战部队实现人装合一。

    范宝亮是开展试训一体的“高手”,他专攻舰机适配试验,最擅长把“试验搞到舰艇上去”。根据飞机不同的出动架次,他设定不同的保障方案,在甲板上模拟飞机真实出动的情况。往往一场试验结束,相关训练问题也一同得到解决。

    走下训练场,范宝亮又在试验室里研究出一套软件,专门服务于舰机适配训练。只要输入飞机的出动架次和作战需求,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作战方案。后来他将这套软件交给舰艇部队,大大提高了部队训练效率。

    这正是推行试训一体的目的:直接给出装备操作方法,缩短部队摸索训练的时间。“就是告诉部队装备怎么样、装备怎么用”。

    如今,该试训区各项目团队每次试验训练过后,都会形成一份装备使用指导手册和一套战术战法方案,交予作战部队训练使用,这已是“约定俗成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团队还会对各部队进行回访,了解使用效果,对后续问题继续研究破解。

    “事实上,无论试验还是演练,只要对部队有用就行。”范宝亮说,正如试训区机关楼一楼大厅里那句醒目的标语所写的,“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聚焦战斗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赵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21日 08 版

让舰艇从这里走向战场
“用最好的装备打最硬的仗”
铸造和平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