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气候变化问题复杂 迎来青年行动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张艺 见习记者 袁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7月25日   T04 版)

    7月22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进行线上开幕致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7月22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7位中外嘉宾围绕“气候行动中的青年视角和力量”进行圆桌对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这是一条连通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全球的年轻人顺着这条通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发现乡村的“绿色致富经”,建立节约粮食的“环保朋友圈”,从垃圾废物里挖掘“绿色宝藏”……

    “以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方式让大家关注气候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危害,加速为全球青年创造就业机会。”7月22日,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国际劳工组织绿色就业领域专家梅特·伦德表达了对青年绿色就业创业支持。

    作为占世界人口50%以上的庞大群体,青年见证了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挑战,同样也正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会与潜力。

    “过去20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经济的生态化,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更多地做生态的经济化。”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走过22年,联合创始人忻皓已经从一名业余环保人变成了环保行家。

    22年前,还是大学生的他骑着自行车“闯入”环境治理的浪潮中。当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让骑行环线的河道更干净,没想过把环保当成一项长期事业。

    当接过学校宿管员的第一笔善款,“绿色浙江”的牌子挂起,他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将要与绿色事业长期“绑定”了。

    最初做环保,忻皓抱着“让更多人环保起来”的念头。干的时间长了,他开始琢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致富“密码”。

    忻皓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实践着自己的想法。百丈镇的毛竹覆盖率在浙江省村镇一级名列前茅,其中半山村还被誉为“中国毛竹第一村”。然而,比起这些响亮的生态名号,他更关心陆续离开山村,涌入城市的青年劳动力。

    过去毛竹经济效益好的时候,镇里有不少粗放式家庭作坊,种植户守着几亩毛竹林维持家庭收入。然而,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毛竹收益少,村民们不愿意再“干倒贴钱的事”。久而久之,毛竹林野蛮生长,家庭作坊造成环境污染,年轻人都往大城市里找新的活计。

    忻皓领来了科技专家,帮助发展林下经济。毛竹往高处生长,中药材黄精在林下冒尖,村民们既守住了毛竹林,又从土地里挖到了“绿金子”。

    林下经济只是“生态经济化”的第一步。忻皓介绍,百丈镇还开发了竹林研学课程,让游客参与砍老竹、育新竹,砍下来的老竹加工成竹筒饭、竹工艺品,又赋予了新的价值。此外,忻皓还帮助镇里推动竹林碳汇,让小小村镇加入“双碳”目标的国家行动中。

    “恢复土地,可以为人与自然带来多重利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说,到2030年,恢复10亿公顷退化土地将大幅减少陆上排放,增加粮食产量,避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丧失。新的恢复经济仅在粮食和农业部门就可创造7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更年轻的一代开始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伸向网络,通过社交媒体拓展“环保朋友圈”。

    2016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学生柳济琛偶然从学校食堂食物浪费现象中发现商机,创建基于AI识别技术的“光盘打卡”小程序,让用户通过分享“光盘”行动,兑换奖品。

    与粮食危机“交过手”的青年中,柳济琛或许不是最早的那个,但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引领者,引领更多青年,以更酷的形式节约粮食。

    截至目前,“光盘打卡”总用户数接近900万,参与光盘打卡次数累计达到8100万,根据碳排放核算法则,相当于减少食物浪费3100吨,减少碳排放11000多吨。

    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前后,他的团队在“光盘打卡”的基础上再次升级,正式发布了“低碳驿站”平台,包括光盘行动、绿色回收、绿色消费等低碳行为都可在平台上打卡并获得碳积分,用碳积分换取福利。平台发布两周内,吸引了约20万人参与。

    此外,团队还入选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创新创业孵化器名单,让平台走向国际,为全球的食物浪费及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认为,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从科学研究到工程技术,再到商业模式,都将发生系统性变化,这给了青年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汤姆·萨奇也找到了属于他的绿色经济赛道。20年前,刚迈进大学校园不久的汤姆·萨奇看到朋友们利用家中废弃物和蚯蚓等制作肥料。受此启发,他创办了一家废物收集管理公司,推出以蚯蚓粪便为原料的肥料产品。

    不满足于肥料这样的小众产品,汤姆·萨奇还看上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囤积的2000万个废弃的可沛利果汁盒,希望把这些废品变成铅笔盒。

    “变废为宝”的点子最终得到了果汁公司的认可,他还因此拿到了更多合作商的电话。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绿色创业的典型,并创建了一个全球性循环利用平台,开发绿色可循环产品。目前,有200万个学校或非营利性组织主导的垃圾收集小分队加入了汤姆·萨奇的队伍,成为废物利用的新生力量。

    “年轻一代拥有惊人的力量,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汤姆·萨奇说,希望更多青年加入绿色发展的事业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事实上,类似忻皓、柳济琛亦或是汤姆·萨奇这样偶然发现“绿色通道”的青年不在少数。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增多,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年轻一代抓住机遇,将偶然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2项提出,要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

    梅特·伦德指出,至少有12类工作领域岗位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全球15-24岁的年轻人群体中,有12亿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牧业、林业、渔业当中就业,而这些就业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

    “绿色就业是青年发展的重要途径。”梅特·伦德谈到,环境工程师、有机农民、绿色企业家和绿色企业顾问等与“绿色”有关的工作的出现,不仅帮助青年摆脱失业和就业不足的状况,也能助力环境可持续转型。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着眼当下,忻皓已经将这枚硬币抛给更年轻的一代。他记得,一位00后在网络平台看到“绿色浙江”的故事后,开始搜索相关信息,如今正式成为了忻皓的同事。

    毫无疑问,改变已经发生,一个绿色的世界已经打开,等待更多的年轻人探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张艺 见习记者 袁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25日 T04 版

绿色发展需要青年努力
让“气候理想”照进现实
气候变化问题复杂 迎来青年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