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广西考察,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牢记殷殷嘱托,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释放“海”的潜力 激发“江”的活力 做足“边”的文章
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广西区位优势独特。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纽带,“一带”与“一路”在这里衔接。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通道物流提升、通道产业融合发展等四大行动,让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无到有,增加到2021年的6117列,辐射14个省份54个市,货物通达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的便捷运输通道。
面向东盟,广西逐步构建形成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刚满10岁的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诞生全国首张34证合一的“一照通”营业执照,开创人民币对越南盾直接报价兑换的“试验区模式”;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企业超万家,去年广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635.7亿美元,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持续提速;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正从服务中国—东盟“10+1”向服务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拓展……
向海图强,北部湾经济区崛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大工业,2021年经济区生产总值与2012年相比增长近3倍,创造了广西近二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超过二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超过80%的外贸总量。
依江振兴,珠江—西江经济带强化粤桂协作,打造出珠江水系首个内河亿吨大港,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年过货量超越三峡、成为全国天然河流过货量第一船闸。
沿边开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释放新动能,广西对东盟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8%,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
“海”“江”“边”协奏,南疆边陲“战略支点”效应日益显现。10年来,广西形成了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糖、蚕茧、乘用车、工程机械等产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从漓江之源顺流而下,青峰倒影,竹影婆娑,犹如百里画卷。
伏龙洲是漓江上的一个小岛,过去岛上鱼餐馆众多,油污直排漓江。2015年,桂林市开始对伏龙洲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拆除岛上全部鱼餐馆,外迁安置岛民。如今,这个面积近80亩的小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桂林市通过关停采石场、捣毁非法采砂窝点、实施漓江污水治理、搬迁工业企业等举措,如今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打响了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一度遭受破坏的北部湾红树林,如今总面积恢复到9400多公顷;曾经让市民绕着走的那考河等“臭水沟”,综合整治后变身湿地公园;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经过治理净减面积超过五分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10年间,广西加快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绿色工业体系,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林业总产值增长近4倍,突破8000亿元,跃居全国第2位;旅游总消费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国内游客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均超20%。
2021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8%,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6个设区市地表水水质进入全国前10名,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2.6%,森林覆盖率达62.55%,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继续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动作用
漫步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330多栋颇具民族特色的楼房鳞次栉比。搬迁户何奇说:“从睡小平房到住楼房,从取井水到喝自来水,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白裤瑶群众聚居于南丹县境内,一度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在脱贫攻坚中,当地约1.35万名白裤瑶群众搬出深山,开启新生活。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将各族人民过上幸福日子作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最大抓手,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少数民族聚居区面貌一新。2021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8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石山遍布,有的地方“一里挂九梯”,当地集中攻克饮水、出行、用电“三难”,一个个水龙头引来自来水,一条条水泥路进村入屯,一盏盏路灯点缀山乡夜晚;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个个饱满的桂花梨挂满枝头,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毛葡萄、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2021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
在贺州“土瑶”聚居区,传承千百年的“火塘养茶”习俗焕发新生机,独具民族风情的村庄吸引众多城里人前来休闲……
以发展引领各族群众奔向幸福生活,2021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倍、2.4倍。
日子甜了歌更欢。每年农历三月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都会在八桂大地精彩上演。以这个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依托,广西连续6年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打造出极具特色的民族盛会、富有广西特点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
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住一个村、同读一个班、同组一个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西深入人心。在罗城县龙岸镇龙凤村金鸡屯,7个民族的群众互相尊重彼此习惯,守望相助其乐融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个,各族一家亲的和谐画面随处可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5700万壮乡儿女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着力描绘壮美广西更为恢弘的锦绣画卷。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 陈国军 向志强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