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能源危机继续发酵 德国经济模式或将终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04日   09 版)

    8月2日,德国贝格海姆,尼德罗塞姆燃煤电厂冷却塔冒出蒸汽。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之前增加天然气储备,德国政府正在将煤炭作为发电的替代能源之一。视觉中国供图

    欧洲各国都在“能源荒”导致的一系列危机中苦苦挣扎。作为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零,企业因能源短缺被迫关停业务,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正在滑向“能源贫困”……德国是否将成为全球能源危机中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冬天还没到,德国人提前过上苦日子

    作为德国总统府,承载着德国历史记忆的贝尔维尤宫是柏林市地标建筑。但从7月25日开始,入夜后,这座新古典风格建筑的灯光不再亮起,跟勃兰登堡门、红色市政厅等柏林其他公共建筑一样陷入黑暗。

    离冬季还有3个月,德国人早早感受到了来自能源危机的彻骨寒意。天然气危机持续发酵,德国各地纷纷采取节能措施,希望减少能耗,将节省下来的能源留给冬天。

    柏林市和慕尼黑市政府宣布一系列节能措施,包括入夜后关闭市政建筑和喷泉的照明,不再向办公室、健身房和体育场馆供应热水等。德国经济部号召民众减少使用空调、缩短洗澡时间、将冰箱温度上调1摄氏度、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奥尔登堡市市长尤尔根·克罗格曼对民众宣传说:“夏天洗冷水澡总比冬天住冷公寓要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敦促欧洲各国立即采取天然气限量供应措施,力争到明年3月1日将天然气使用量减少15%,“为俄罗斯天然气的全面断供作好准备”。如果届时仍然无法实现供需平衡,德国政府将宣布天然气供应进入“紧急状态”,对天然气实行配额供应。虽然民宅、医院等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不会受到停电影响,但“不能保证室内温度像过去一样舒适”。

    飙升的能源价格持续推高通货膨胀率,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因能源致贫”。科隆经济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约25%的德国人已陷入“能源贫困”,即取暖和照明成本影响了承担其他生活消费的能力。经济学家马克西米利安·斯托克豪森指出,尽管能源成本飙升通常对贫困家庭造成的影响更大,但“中产阶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影响”,“中下收入阶层”成为“能源贫困户”的可能性是一年前的两倍。

    对需要大量能源才能运转的一些企业而言,“凛冬”或许已提前到来。一项调查显示,16%的德国工业企业正在考虑减产或放弃某些业务,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能源价格飙升导致无法盈利,巴斯夫将减少化肥原料氨的生产。该公司还打算放弃部分电力和蒸汽业务,把省下来的天然气再卖回电网。

    德国联邦统计局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零,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供应链断裂、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莫里茨·克雷默预计,2023年德国经济将出现“相对温和”的负增长,“但如果俄罗斯终止天然气供应,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德国失业率也一路攀升,原因之一是“就业市场接纳逃往德国的80万乌克兰难民”。法新社认为,各项指标都表明德国经济即将进入黑暗期。

    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德国的选择不多

    德国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其三分之二的初级能源依靠进口。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2019年天然气消费约占其初级能源消费的25%,近半数德国家庭依靠天然气取暖。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约占德国天然气总量的50%到75%。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采取全方位制裁。作为回应,俄罗斯停止了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保加利亚和芬兰等国输送天然气,减少了对丹麦、荷兰和意大利的天然气供应量,并与德国就能源问题展开了心理拉锯战。

    今年6月,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北溪1号”的一台涡轮机,在送往原产国加拿大维修后被扣留。自6月16日起,俄罗斯将经由“北溪1号”输送至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减至原来的40%。在德国多次呼吁下,加拿大终于将涡轮机交还德国。到了7月11日,俄罗斯又宣布将对“北溪1号”进行为期10天的年度例行检查,检修期间停止天然气供应;7月21日,“北溪1号”终于在德国人的忐忑中恢复了供气,但仅仅过了几天,俄罗斯方面称另一台涡轮机也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将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减少至设计供应量的20%。

    为了能够顺利过冬,德国人只好捂紧钱袋。除了节流,德国政府也在寻找能替代俄罗斯天然气的其他能源,但到目前为止,可行方案寥寥无几。

    与整个欧盟一样,德国开始进口从美国和卡塔尔等国运来的液化天然气(LNG),但液化天然气需要海运,价格也更昂贵。目前德国正在北部沿岸修建LNG接收码头,但还得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才能竣工。而且,单靠LNG无法弥补德国的能源缺口。在全球能源供应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任何LNG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可以卖给德国的天然气并不多。

    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宣布将重启旧的燃煤电厂,但没有哪个国家的重启煤电计划像德国这样大张旗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今年和明年冬天,德国将允许21座燃煤电厂重新启动,或在原计划关停日期到来后继续运行。位于德国萨尔州贝克斯巴赫地区的一个煤矿10年前就已关闭,留下的煤电厂只是一个消亡行业的遗迹。但如今,厂里的设备又轰鸣起来。

    德国民众也开始了“自救”行动。过去,木柴只是德国人生活中的装饰品,如今却成了市面上的紧俏物资,价格翻了一番以上。一些德国人为了能安稳过冬,甚至把家里的天然气加热器换成了炉子。木材厂老板克里斯蒂安·罗森告诉《华盛顿邮报》,工人们来不及将压缩木屑颗粒制作成木柴形状,就被装上卡车运走。木柴供不应求,他只能限量出售,规定每个顾客一次只能订购三箱。

    默克尔执政时期,德国宣布了退出核电的计划,目前德国还有3座核电站仍在运营,按计划应在今年12月底之前全部关闭。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日前向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喊话,要求全面停止天然气发电,并将现有核电站的运营时间延长至2024年。他说:“我们必须保证在天然气危机之后不出现电力危机。不应该关闭安全且对气候友好的核电站。”

    与上述种种能源危机解决办法相比,有些人的想法也许更为实际。7月27日,吕根岛市七名市长写给联邦政府官员一封联名信,呼吁联邦政府努力通过“北溪2号”管道引入天然气。信中说,“我们认为切断与俄罗斯能源联系的做法是不对的”,与俄罗斯能源“脱钩”意味着生活成本激增,并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和无法控制的动荡。

    能源危机可能改变德国经济模式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充当全球“绿色发展”的急先锋,兼顾环保与经济的发展模式备受推崇。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约为42%,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水电。可再生能源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近70万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德国总理朔尔茨上任后,政府原计划在本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加入一条:“到2035年,德国电力供应几乎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然而,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给了德国沉重一击。德国下院7月7日公布的法案显示,“电力供应几乎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一条已经被删除。

    与无法实现气候雄心相比,能源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更严重,迫在眉睫。分析人士指出,德国工业可能将很快失去全球竞争力。

    首先,能源密集型产业可能转移到有可靠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地区,比如多风的沿海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地中海地区,还有土耳其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这将使莱茵河沿岸和德国南部的老牌工业区“空心化”。萨克森州州长迈克尔·克雷奇默对德国《时代周报》表示:“我们的经济体系有崩溃的风险。一不小心,德国就可能走向‘去工业化’。”他呼吁通过和平谈判停止俄乌冲突。

    其次,德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模式可能不复存在。数十年来,德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卡斯滕·布尔泽斯基指出,德国经济模式建立在廉价能源进口、全球化高度发展和制造业出口的基础之上,其中,俄罗斯天然气生产和运输成本低廉、价格稳定,对德国经济繁荣贡献匪浅。俄乌冲突中断了稳定的能源供应,破坏了原本成熟的全球供应链,或将终结“我们所熟知的德国经济模式”。

    是重新回到燃煤或核电时代,让“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成为空话,还是重新引进廉价而稳定的俄罗斯天然气,让德国人安然度过不久后到来的这个冬天?眼下,留给德国作出选择的时间已经不到3个月了。    

    本报北京8月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04日 09 版

日本防卫费将不设上限?战后和平主义面临崩塌
以色列首次承认核武能力 再次凸显美国核双标
能源危机继续发酵 德国经济模式或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