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东莱芜战役纪念馆的“英名墙”上,“安徽省”一栏补刻了一位烈士的名字——“罗法本”。
红墙金字,赫然醒目。
千里之外的安徽合肥的一家医院里,82岁老人罗西高看到照片中罗法本的名字,流下激动的泪水。他激动地挤出一句话:“这是我父亲,他是革命烈士!”
这是父子二人相隔75年的再次“见面”。
事情源于合肥新站高新区七里塘社区的“圆梦微心愿”公益服务活动。
长期以来,该社区与专业社工组织合作设置“微心愿”公益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包含帮助社区高龄老人完成家电维修、陪同看病、政策咨询、适老改造等心愿。
罗西高老人住在辖区的淮合花园小区,因为身体偏瘫长期卧床不起,被社工组织纳入定期访视名单。
今年1月,社工殷瑞华在上门访视中,罗西高的老伴李章英说出“心愿”——我们想在卫生间里安装一个固定扶手,让罗西高在起身时,双手能有支撑物。
这个“心愿”正好与适老化改造相契合,几天后,志愿者带着工具上门安装,新扶手经久实用。望着改造后的卫生间,李章英十分高兴。在社工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李老又试着说出了另一个多年未完成的愿望——老伴罗西高想在有生之年去祭奠在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父亲。
原来,罗西高的父亲罗法本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罗西高那年才7岁。“他3岁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父亲带着他一起去山东参加革命,父亲牺牲后,他在当地临时寄养了一段时间后,就被姑姑接回安徽生活。”根据李章英的转述,罗西高成了遗孤后,全靠姑姑帮衬着抚养,姑姑将这些零碎记忆慢慢讲给他听,他一直留在安徽求学、工作,直至在企业退休。
因为信息不畅等,罗西高一直未能打听到父亲安葬之处,也托人查询过莱芜战役纪念馆,得知“英名墙”上没有罗法本的名字。
留给罗西高唯一的念想是一份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罗法本,一九一六出生,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七年于山东莱芜战役牺牲,生前系山东莱芜新四军营长”。证书标注为皖烈字第004374号。
当时,殷瑞华注意到,罗西高由于生病,口齿表达不太清楚,但是李奶奶讲到烈士二字时,罗老在一旁情绪激动,泪流满面,费了老大劲才挤出一句话:“我很想去祭奠我的父亲。”
“这么多年他一提到父亲就会哭,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祭奠。”李章英说。
如今,罗西高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想让父亲的名字刻上烈士“英名墙”的心愿愈发强烈。有天清晨,罗西高醒来后兴奋地和老伴说,他竟梦到了父亲骑着马,带着他去找家。
“老人家年龄大了,不能等太久,怕留下遗憾。我们就想着尽最大的努力,和相关部门、单位努力沟通和反馈老人家的心愿和身体状况。”殷瑞华回忆。
2月,圆梦接力棒交到了七里塘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和新站高新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服务管理中心的沈炎芳回忆,大家都没遇到过类似情况,4名工作人员投身“圆梦行动”,联系和罗老居住同一小区的女儿搜集资料。同时,大家在“中华英烈网”搜索查询到籍贯为“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的罗法本烈士,但安葬地点和照片一栏是空白。
经向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请示,并多次电话联系济南方面,新站高新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出具烈士证明复印件和公函发至主管部门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同时邮寄相关佐证材料,等待对方进一步核实确认。
合肥、济南两地相关部门来了一场“心愿接力赛”,完成资料申报和审核确认后,今年6月,“罗法本”烈士名录补录程序全部完善。收到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批复的第二天,莱芜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将罗法本的名字郑重镌刻在了“英名墙”上。
纪念馆工作人员还特地拍了“英名墙”的全景和近景照片发送给社工。“我立马就到照相馆进行放大和打印,将照片给老人家送去了。”殷瑞华说。
7月29日下午,在医院治疗的罗西高看到“英名墙”的照片,老人家一眼就认出罗法本的名字,颤颤巍巍用手指了指,眼中泛着泪光说,“他是烈士,我终于能去看父亲了。”
沈炎芳感慨,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心里也没底,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最后结果是圆满的,大伙激动的心情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眼下,罗西高又多了一个心愿,等他康复出院后,他想坐着轮椅和家人一道前往山东,到莱芜战役纪念馆当面“看望”父亲,也看一看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