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1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让课堂连接战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王菲菲 邵龙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18日   08 版)

    最近,石满心情不错,笑容时常挂在脸上。原来,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红山博学讲坛”活动即将迎来第500期,又恰逢研究生院调整组建五周年,可谓“双喜临门”。

    1999年,“红山博学讲坛”伴随军事科学研究生教育而生。自开办以来,秉承“科学专业、文理兼容、启迪思维”的发展理念,从当初的“研究生专题讲座”,到如今名师大家云集、文理思维碰撞的军事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品牌活动,影响了一代代军、地科研学子,对军事科学研究生培养事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说起来,石满正式承接讲坛的组办任务,已有17年。17年来,讲坛就像一位老朋友,石满亲眼看着它一步步“成长”和“进步”,打心眼里感到欣慰和骄傲。

    “讲坛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任务和使命。”石满说,讲坛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交流活动,更是近20年来不同时期军事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的见证。

    一

    1999年,42岁的石满在研究生队当队长。一天,他与学员骨干谈心谈话时了解到,当时的在校研究生中,跨专业读研的不在少数,专业知识薄弱、系统性学习能力不强是大家的“通病”。部分学员反映,完成课程学习进入科研实践阶段后,经常感到十分吃力。

    “如果能经常请院里的院士专家们给我们讲讲课就好了!”学员的随口提议石满却记在了心里。军事科学院作为全军知名的科研单位,院内各专业领域大家云集,如果能把这些优质资源整合起来,不是能为研究生教育发挥重大作用吗?

    石满把自己的想法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就这样,“红山博学讲坛”的雏形——“研究生专题讲座”应运而生。

    当年1月21日,中国工程院沈倍奋院士作为“研究生专题讲座”的第一位授课人,为全院200多名研究生登台授课。看着台下认真听课的学员们,石满的内心满是感动与自豪。

    从此,“研究生专题讲座”正式拉开帷幕。“医学生物学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的研究与应用”“中国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一系列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大师课”轮番上阵,学员们尽情享受着一场场前沿科技知识的盛宴。

    “每周都能现场聆听这样高水准的讲座,感到很‘解渴’、收获很大!”博士研究生王兆卿兴奋地说。王兆卿和同学们经常把学习中的困惑难题带到讲座中,见缝插针地向专家们请教,各种难题在院士专家的点拨中得到了化解,大家的专业成绩突飞猛进,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讲座实现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教学,是一种‘全学科’教育,对研究生教育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在得知讲坛的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久后,石满的岗位进行了调整,开始专职负责讲座的组办任务。

    随着我军军事力量的调整变革,军兵种交叉轮训代职、“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等系列政策陆续在全军推行开来,军队对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科研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院党委经过研究,推出了以“科学研究方法谈”“献给研究生的12条忠告与建议”“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等指导性、科学思维性强的系列专题讲座,专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立伟等院士进行授课。专题讲座推出后,学员们一致反映“实在、管用”。

    “‘研究生专题讲座’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毕业后留院的学员樊士勇说,当年还是科研“小白”的他,如今已成长为所里的业务骨干,十几年来,他始终怀揣对科研的热情与初心,奋斗在强军兴研第一线。

    二

    2007年8月,鉴于讲座在研究生教育中地位作用的提升,经院领导批准,“研究生专题讲座”正式更名为“博学讲坛”。

    从“讲座”到“讲坛”,时任研究生处参谋的王宁意识到,随着研究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博学讲坛”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改革突破。

    当时,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的推出,文化圈迅速刮起了讲坛风潮。受《百家讲坛》启发,在一次议教会上,王宁大胆提出:在讲坛中加入人文社科类内容。

    对此,不少人心中不解:研究生课程安排本来就很紧,如果再花时间去听一些与专业没有直接相关的讲座,学员们能接受吗? 经过院党委反复研究讨论,提议被允许暂时试行。

    然而,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意料。王蒙、单霁翔、敬一丹等“明星讲师”被请进校园,讲坛几乎场场爆满,不仅学员,院领导和机关干部也纷纷前来,“专业”“耳目一新”“新式讲坛的一股清流”是石满听到的最多的评价。

    “做学问,首先是做人。‘文化课堂’让我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重新思考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方向。”“他们身上那种严谨求实、虚怀若谷的气质,就是我心目中学者的样子!”研究生们兴奋地向石满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学术性讲座展现的是科学的力量与魅力,人文主题讲座中则渗透和传递着人文关怀的思想与理念。在“多元融合”和“春风化雨”中实现文理交融、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军事科研人才。

    经调研论证,讲坛还增加了“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变动中的世界局势与安全”“台海局势的战略思考”等时事内容;开设“艺术与科学”“音乐修养与人的素养”等讲座,提升广大干部学员艺术修养;针对青年学员特点,加入婚恋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2017年9月,随着新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调整组建,“博学讲坛”正式更名为“红山博学讲坛”。

    2019年,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成为全军院校培养的靶标。

    “未来战场是信息化的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年一度的“红山学员讲堂”决赛现场,来自外军作战思想专业的刘鹏凭借清晰的逻辑、专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作战理论,赢得了阵阵掌声。最终,他以高分夺得本届“红山学员讲堂”第一名。

    比赛结束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前不久受“红山博学讲坛”邀请来院授课的胡晓峰教授表示了感谢。“胡教授的《复杂系统科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打破了我们对战争研究的传统思维,从作战机理和指导规律上对战争进行定量分析,对打赢未来战争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研究生院党委结合新的使命任务,针对调整组建后学员构成特点,对“红山博学讲坛”鲜明提出了“多元拓展、育人为战”的发展思路。先后拓展开办了“红山博学讲坛”系列子栏目——“红山学员讲堂”“励剑园”“兵道争锋”等,以讲坛、辩论赛等更加丰富、灵活的形式,增添了浓浓“战味”“兵味”。同时,大比重增加“军事战略”“军事热点”“国防建设”“基层导航”等军事类讲座比重,输送最新的军事前沿科技知识,邀请来自一线作战部队和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部队讲师”走上讲坛,让课堂连接战场,全面铸牢广大研究生学员备战打仗思想。

    “要研究战争、打赢战争,首先要走出课堂,到战场上去、到一线部队去!”年度教学工作部署会上,院长马清涛作出重要部署。

    2018年5月,石满跟随全体军事学研究生的脚步,第一次来到延安开展实践教学。一处处破旧的窑洞,一幅幅红军艰苦战斗的画面,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名学员。

    5年来,各军兵种重大演习场、一线部队训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子和导师们的身影。

    “只有定准‘靶标’,才能一招制敌。新时代科研人才必须时刻瞄准战场,全力聚焦实战,在钻研学术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思想根基,丰富能力底蕴,决胜打赢未来战争。”研究生院政委吴新宇表示。

    四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祥和。研究生院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红山博学讲坛”及系列活动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为保证疫情期间课程教学顺利推进,教研室主任郭修起主动带头,从讲台走到屏幕前,为学员们进行了第一堂线上直播授课。

    这一举动让石满有了新的想法:开设“红山博学讲坛”线上课,让“讲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这样,搭乘线上课、直播课的“东风”,“红山博学讲坛”即将再一次转型升级。

    习主席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红山博学讲坛”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一路走来,自成立之初经过多次变革转型,如今,与政治工作一样,迎来了网络时代发出的新挑战,“讲坛”未来究竟该如何发展,充满未知,也令人充满期待。

    对此,吴新宇政委信心十足:“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课堂、传统教育,都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有一席之地,而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兴形式也必将为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王菲菲 邵龙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18日 08 版

铁甲突击
重装空投
让课堂连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