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利用假期带孩子探访了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古镇、古村与古寨,游历过程中,孩子们很开心,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他们驻足停留,在线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渲染下的热闹景象,让他们流连忘返。
但我们内心深处有更大期待,想要找一些幽静的地方发发呆,拍拍照,写写生,与孩子们慢悠悠地探寻古镇或古寨的前世今生,但发现哪里都是人满为患、车水马龙,我们压根儿没有办法兑现慢生活的基本初衷。
我们想了解民族村寨独特的历史文化,见识当地社会地道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但发现当地人不见了踪迹。他们要么被统一规划搬去了别的地方,以便腾出地方做商业,要么把房子租给外地人经营生意,自己只收取一定的租金。极少数当地人的歌舞表演,也有些迎合拍照打卡者的“凝视”。
为了体验多元文化,我们特意去了不同地域与不同类型的古镇、村寨,但发现所到之处几乎都是步行街、餐饮店与客栈,食品味道差强人意,不少客栈门庭冷落。至于其原因,疫情影响是一方面,但根源在于各村寨普遍存在大量的低水平建设与重复建设,发展模式千篇一律,同质化明显。
其一,当地人受益最多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旅游地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因此,地方文化持有者与外来资本持守者或地方文化经营者,应该有相对公平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关部门还需要对村民开展教育与培训,全方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其在村寨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其二,鼓励外来资本进驻村寨,进行商业开发,是旅游导向下乡村振兴和广大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村民们的增收权与发展权不容剥夺,那种单纯为了满足都市人的所谓乡愁与其他审美需求,而要求村民固守传统,牺牲或延误当地人福祉提升的想法、做法,实不可取。
其三,提高区域古村寨群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民族性与适应性,讲好古村寨特色故事,形成差异性、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不同海拔区位、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姓氏族落的古村寨内部差异比较明显,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充分尊重本地居民传统价值精髓,发挥新乡贤群体、政府部门、跨学科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者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式的古村寨旅游产品体系。
其四,呼唤更多高质量与高品位的旅游服务,而不是大量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这对自上而下的规划与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村规民约提出较高要求,开多少家客栈与餐馆为宜,布局在多大范围合适,哪些区域被划定为车辆禁行区,哪些区域严禁烧烤或餐饮,何时应启动限流机制等,都要有详尽和周密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保障。
其五,村落内部利益分配要相对均衡。总体上,面子与人情社会在乡村地区体现更为明显,村寨要致力于构建公平与合理的发展共同体,齐发展、共富裕当是新时期村寨干群关系的重要原则,只有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和谐共处,村寨才能实现可持续繁荣。
姚华松 卢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