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2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用教育改变乡亲们的生活

连轶 张馨月 韩鹏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25日   07 版)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我给大家唱一首《咱当兵的人》!”8月初的一天,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梭梭拉打村,二年级学生俄洛日吉用歌声向成都理工大学“不忘初心、筑梦未来”支教团的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心愿。嘹亮的歌声伴随着周围孩子们的打闹声,回荡在这座美丽宁静的村落里。

    梭梭拉打村位于大凉山深处,彝语的意思是“长满杉树的沟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交通闭塞、观念落后,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当地群众平均受教育时间仅为4.1年。2017年,武警四川总队开始定点帮扶这个村子。那时候,村里只有一个幼教点,有40多个孩子,平日他们就挤在两间不到15平方米阴暗简陋的教室里上课。

    扶贫先扶智。一年后,部队援建的幼儿园拔地而起,里面功能教室、舞蹈室、食堂、游乐园一应俱全,学费、校服、教具教材费全免,孩子们每天中午还能享受到一顿免费午餐。如今,村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入园儿童从建园之初的47人上升到131人,孩子们能熟练地掌握普通话,逐渐养成了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对于教育来说,除了要有良好的环境,还要有优秀的师资。“帮助孩子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我们的大学支教老师的辅导,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向往。”每年寒暑假,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在武警凉山支队彝族驻村干部布哈的组织下参加一个特殊的“兴趣班”,免费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们辅导家庭作业,开展特长培训。

    “看到孩子们现在能享受这样的条件,我非常高兴。”回忆起自己年少求学的时光,布哈感慨万千,“我读初中那几年,经常没钱买饭吃,一年四季就只有一套衣服穿,在这么好的环境上课简直想都不敢想。”

    布哈出生在大凉山腹地的甘洛县,小时候因母亲患病,家里一贫如洗,是乡亲们帮他凑齐学费。后来,他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这一切成了布哈最温暖的记忆,而“用教育改变乡亲们的生活”也成为布哈的心愿。

    参加兴趣班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年龄跨度大。布哈将156名学生分为4个班级,12名支教团成员分别负责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武术、篮球等基础和兴趣课程,还穿插自强运动会、英语角、科学小实验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知识海洋的浩瀚,点燃他们内心逐梦的火焰。

    每天清晨5点,大学生谭淇耀床头的闹钟都会准时响起,简单洗漱后他一路小跑去后厨准备支教团的一日三餐。收拾完厨房,上午8点,他准时为孩子们上起了音乐课。“从一开始不愿意说话,到最后孩子们都勇于展现自己,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大的变化,看着他们不断成长,自己再辛苦都值得。”在谭淇耀看来,他们为大山里孩子们带去的礼物就是走出大山的动力。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魏锐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段视频,讲的是大凉山有很多热爱篮球的孩子,但因为没有体育教师,缺少专业的训练方法。“10多个孩子围着一部手机学习上篮技巧,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的眼神。”带着这样的感动,魏锐主动申请参加支教团。在村里修缮一新的篮球场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切磋球技,手把手教他们打球规则和技巧,孩子们的篮球水平进步飞速。

    支教一般都安排在假期,如何提升平时的教育质量?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2021年开始,梭梭拉打幼儿园正式开设 “线上教学”,整合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拓宽眼界、丰富知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批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的学子们,得益于教育走出大山,也因乡情萦绕回到大山。因为家庭贫困,吉处金珠在部队官兵的资助下才完成了学业,今年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都想不到,一个村里的幼儿园可以修得这么好,周围很多村子的家长都争着把孩子送来读书!”7年前大专毕业回到村里幼教点工作的阿呷老师,今年到成都参加了培训,见识了新的教育方法,教学水平也提升了不少。在今年6月首批入园孩子的毕业典礼上,看着小朋友穿上“学士服”合影留念,阿呷激动得热泪盈眶。

    村里刚刚被四川石油大学录取的拉马阿黑,是家里的第二个大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部队官兵就给他送去了奖学金,还把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料送到了他的家里。“目前梭梭拉打村的受教育率已超过40%,大学生就有110个,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一对一的帮扶。”布哈介绍,2019年开始,武警四川总队就设立“武警励志奖学金”和“爱民助学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与此同时,部队还着眼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提升办学“软实力”目标,制订助学兴教“三年帮建计划”,与政府、学校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每年预算30余万元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提高驻村教师待遇水平,定期安排村幼教师到成都跟岗培训,极大调动了当地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优秀教师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有干劲。

    夜幕降临,梭梭拉打村被笼罩在灿烂的星光下。支教团的老师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憧憬着这个彝族村庄的美好未来。

连轶 张馨月 韩鹏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5日 07 版

生命大营救
用教育改变乡亲们的生活
澳大利亚在“印太战略”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