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社开展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

青春与时代共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26日   01 版)

    主持人邀请虚拟主播出场并做开场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从平面到立体,从静到动,从幕后到台前。自己一天天进步成长的历程,也是报社青年人才成长的映射。”8月25日,在中国青年报社“奋斗正青春 以才著华章”青年人才周主题活动上,来自虚拟世界的“青小豹”作为主持人第一次站上舞台。

    这个由中国青年报社“有才青年”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是年轻人施展创意和才华的缩影。

    8月22-26日,中国青年报社围绕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开展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构建起更大的合作“朋友圈”,帮助更多青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改革,让年轻人挑大梁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滞后;人才收入“天花板”现象比较普遍,“平均主义”仍然存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碎,科研工作和智力劳动的回报体现不够充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维权成本偏高……近期,《中国青年报》发表系列评论《以“大人才观”为年轻人减负松绑》《当新时代“伯乐” 用好用活人才》等,直指青年人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青年人才鼓与呼。

    “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这则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不以资历论高下 让青年科研人员敢说不》,对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作出详细解读。

    让年轻人挑大梁,这样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报》上频频出现。一个月前,《对人才有耐心 让青年不“内卷”》传递了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呼吁:“对初露锋芒、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大胆启用,委以重任。”“让青年人才安身、舒心、立业,在各类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中,要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的痼疾。”

    8月2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办好“小事” 让青年放开手脚办“大事”》的文章,介绍了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之一——广东省佛山市,如何为人才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陈贤帅来此创业已有7年,他说,在他创业的过程中,每个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政策扶持,包括创业补贴、减免税收,尤其是在诚意十足的人才政策下,他的公司凝聚和培养了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而这,只是中国青年报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人才,服务青年的关键词

    关注人才,是中国青年报社一以贯之的传统。

    早在1985年12月13日,日后被首都新闻界公认为“开了新时期深度报道先河”的“综合性专题系列报道”——一组8篇《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开始刊出。报道讲述了青年一代成才路上的困惑和心声,在当时引起轰动。

    1987年,6名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分头出发,行程数万里,找到并采访了新中国第一批MBA毕业生。留学归国的38人苦于学无所用,当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命运备忘录》,帮助这批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青年人才寻找用武之地,那之后,我国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逐步打通。

    一代代中青报人,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对人才的关注从来都没有落下。

    《中国青年报》将青年就业领域作为报道重点,策划了团江苏省委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调研等多个采访,走访了多地毕业生和一线团干部,深入剖析当下就业问题。

    在一线青年记者采访的故事里,人才是绕不开的话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运动员里,杨洪琼令人印象尤深。杨洪琼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历史上首位“三冠王”,但在十几年前,她只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一个轮椅上的普通女孩。2018年,为备战冬奥会,国家启动跨界跨项选材,让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了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练过轮椅篮球的杨洪琼通过了选拔,开始练习滑雪。这个被命运出了难题的人,得以发掘潜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

    合作,扩大育才“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社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2号,今年4月起,有了一个新名称——青春元宇宙之家。成立以来,这里与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业等顶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接连推出大型云直播、上线数字藏品平台等11个综合性可视化项目,在数字主持人、数字藏品、智能语音、青春云展厅等领域持续发力,围绕元宇宙推出可以赋能年轻人的数字服务。

    6月6日,“豹豹青春宇宙”平台正式上线时,首发的5400件数字藏品“航天火箭徽章”上线秒空,而收藏家大多数是年轻人。数字藏品不仅是传媒媒体跟随时代潮流产出的成果,也担负着媒体引领青年思想的重任,借助这一载体向年轻人传播其背后的爱国故事和传统文化。

    8月25日,中国青年报社分别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拟于近期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更大的“朋友圈”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服务青年这一点上,我们拥有共同的初心和使命。”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要负责人说。

    2020年起,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和中国青年报社连续3年合作,开展招生宣传,代表国家为本科专业“打call”。双方合作制作了“硬核”专业报考指南、“王牌”专业宣传和“院士说专业”系列节目,全方位解读工科、师范等专业,引发热烈关注。有家长留言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院士介绍专业,为公众做科普,给孩子们铺路。也有专家说,此举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广大考生。

    北京市科协领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青年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是新时代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和先锋军。未来,双方将在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开展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土壤。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看来,只有国民成为读者,国家实力和创新力才有了真正的基础,而青年正是其中的关键角色。双方将共同探索以科学的方式制定青少年阅读指数标准,进一步推动青年阅读和创新,助力文化强国。

    8月26日,2022年“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颁奖分享会将于广东省佛山市举办。助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青年科学家走上台前,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正见证很多青年从青涩的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航者。

    本报北京8月2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6日 01 版

习近平向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
全国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工作启动
温州青年:踏上“青年号” 带梦想启航
“强军有我,请祖国放心”
全面开启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新征程
青春与时代共成长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