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归家(小说)

冯嘉美(21岁)武汉晴川学院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29日   07 版)

    再回到畹町(中缅边境城市——编者注)那天万里无云,天湛蓝如水洗过一般。

    因为疲于回答村寨中人们的问题,我溜出家门,驾驶汽车上了滇缅公路,一路朝前开去,仿佛这样可以甩掉现实里的细碎鸡毛。

    直到山头吞没了最后的红光,天色逐渐深重。我想调头,却发现冷却系统警告亮起了红灯。

    靠边停车后又发现手机没有缴费停机了,想伸手拦车,几次尝试都无果,最后选择原路返回寻找服务区。

    一小时后,我来到一处桥梁附近,借着朦胧月光,我看清楚桥头的刻字——惠通桥。

    天色越来越黑,前方的路昏暗到不得不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时我猛然反应过来,应是走下了公路。

    小路的泥泞,过耳的凉风,以及不知名的虫鸣。我内心直呼不好,慌乱之下,脚底打滑,往前摔去。

    “小心!”有人拉住了我。

    “小姐,你是迷路了吗?”

    我随口敷衍过去想要离开,紧接着他又说:“你现在的方向是往山下的河流去。”

    我顿住脚步,迟疑起来。“我可以带你出去。”我不作声,脑海中闪过无数种求生措施。“如果你心有疑虑……”他捡起一根树枝,“你可以牵着那头,我拉这头。我走前你走后。”

    我愣住了,小心把手机往上抬了抬,看清了对方的样貌。他眉眼有神,轮廓清朗,上身一件白色竖条纹衬衣,下身一条墨绿色工装裤,款式区别于市面上的热销款。

    正犹豫着,头顶忽然有鸟夺枝飞出,心惊胆战下我选择抓住了那根木棍。

    他按他答应那般,带我一步一步往前走。

    掠过安静的氛围,他主动打破僵局,“你是外地人吗?”

    “不是,我只是在很小时出去念书,今天回家看看。”

    他沉默了几秒后,用感叹的语气说:“回家看看,挺好。”

    “那你呢?”“我……我是外地人,老家广州。”“你没有那边的口音。”“我也是小时候出去念书的。”

    ……

    在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是名工程师,受一位陈先生的邀请从马来西亚来这里工作,住在道奇宾馆。

    他的谈吐合宜,又不失幽默,这使得我紧绷的神经得以放下,不知不觉间我和他又重新回到车辆停靠的位置。

    他上前帮我检查,眼中闪过几丝诧异。

    我有些担忧:“是修不好了吗?”

    “没事,这些车的构造应该大差不差。”

    他中途花费许多时间取回来了河水。“加普通水容易生锈,堵塞水箱。但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让发动机冷却了。”他边解释边操作着。

    果然,车子又能发动了。

    已是深夜,他好像看出我的顾虑,说:“我可以陪你等到天明。”

    我们坐在车内,顶着暖黄色的灯光畅聊着。

    他明明很年轻,但是总有种历经世事后的稳重感。他问我在哪里读书,我说先是去了昆明,后来考去北京,接着申请到互换生资格去了英国。

    他问:“北京是首都吗?”我很疑惑,说,是。“那你从这个地方出去……”

    我立马接上他的话,“我的父亲是位性格潇洒果断的人,改革开放后他借钱出去做生意,所以家中条件不差。”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听到这些好像很开心。

    “外面是什么样的?”

    我从儿时记忆里的少年宫科技馆说起,再到去北京以后见到的名胜古迹,还有英国的唐人街。

    听到此处他突然正襟危坐起来,问:“你在国外有没有被欺负,或者遇到危险?”

    我笑道:“怎么会,现在社会环境安定许多,而且我是中国人。”看着他的眼,我说:“如果在外遇险遇灾,避难场所上空第一架飞来的飞机,永远是中国的。”话音落地,我好似捕捉到他湿润的眼。

    就这样,话题最后落到他想念的家乡美食上,而窗外的天也逐渐亮起来。

    他主动下了车,告诉我快回家去,家里人心中一定着急。

    我笑道:“他们都习惯我常往外跑,兴许我现在回去他们还在睡觉呢。”

    “一定有人等你回家的,快走吧。”他说时,有些催促。

    轮胎摩擦过石子发出粗糙的响声,隔着下降的灰尘,我看向他,那蒙蒙亮的天只有几束光落在他的肩头,我想到什么,说:“能问你的名字吗?”

    “我叫林嘉祈。嘉峪关的嘉,祈福的祈。”

    “我叫蒋华菱,取自楚辞‘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而玉堂’。”

    他点点头。

    “等去广州,我请你吃肠粉!”我留给他一句话,便往家回。

    没想到的是,这次阿妈竟坐在院子里等我,她怕我玩回来肚子饿,早早备好了饭菜。我不禁自责,坐下狼吞虎咽起来。忽然我又想起林嘉祈,我和阿妈说,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工程师,他帮我修车。

    阿妈却反问我:“怎么会有从马来西亚来的工程师到这里呢?附近都没有村镇要修建什么,而且工程师来都住分配的宿舍,怎么会出现在……”

    我听后,有种后知后觉的凉意。

    我放下碗筷再次冲出家门,借表哥的车子再开回原来的地方,林嘉祈早已不在,我四处寻找,脑海中浮现着当时与他相处时的那些异常。

    惠通桥。

    这次,我仔仔细细看过了惠通桥,我便是从这里开始迷进那段曲折的路。

    记忆不断交织,勾勒着那位名叫林嘉祈的人,他有些良好的教育背景,总把北京说为北平,他有年轻俊朗的容颜,却有满是老茧和伤疤的手。他说他来工作,是工程师,还是司机和修理工。

    我打趣他,小青年,你为什么穿着老过时的衣裳。

    一切都在他的笑而不作声中有了答案。

    在畹町,有一座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里面纪念着的是被陈嘉庚先生号召回来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志愿者。他们此次回家,是为了救国。抗日战争时期,东南亚交通逐个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物资运输通道。

    在馆内满墙的黑白照片中,我找到了林嘉祈。

    他出生于1914年,年幼时就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其间没回过国,直到1938年他留下家书告别亲友,这才有了他的北归。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林嘉祈最终死在惠通桥上。惠通桥是滇缅公路的咽喉,也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对象。林嘉祈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轰炸中,把惠通桥一次又一次地修建好。

    馆内,他亲手写下的家书还被保留着。信上说:“别了,家园处于危难边缘,是我这只大雁归家时。”

    不经意间,我注意到在他家书下面还遗存一张他日记的残页。上面的字迹略微潦草,我竟在其中依稀分辨出两个字:

    华菱。

    “1939年8月1日晚,成功运输完我所负责的物资后睡下,梦中我在惠通桥附近遇见一位女士,她着实奇怪还有着非凡的经历。我爱同她交谈,因为在她的话语中,未来的祖国站起来了。我相信她所言非假,我永远相信中国人不会倒下!我也会一直记住她,华菱,待到和平之时再重逢!”

    读罢,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我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我相信我们也会再重逢,无论以何种方式。

    因为先生,你已归家,而我便在这里。

冯嘉美(21岁)武汉晴川学院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9日 07 版

一家人
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归家(小说)
我们是一家(童话)
家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