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袁伟(27岁,苗族)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职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8月29日   07 版)

    妻子临上学之前,总算吃上了一顿地道的家乡风味——干白菜炖排骨。在一碟糊辣椒蘸水的加持下,彼刻的她仿佛产生了一种要么确确实实身处老家,要么正在梦中酣睡的错觉。直到微信群里,传来母亲询问有没有收到快递的语音,才将她从离家1600多公里的现实中拉了回来。

    正当我拿起筷子,准备品尝自己的手艺时,她突然伸出筷子挡开,说要先拍张照片发到群里展示成果。不一会儿,母亲发来一条语音,说菜看起来倒是不错,不知道味道如何。我放下筷子,精选了一个“美味”的表情包回复她。随后,弟弟也从离家1100多公里外的深圳,发来一张“点赞”的图片。微信群里的互动多了起来,没过多久,母亲又发来一个视频,父亲正在凉拌米皮。在红油与黄瓜丝的配合下,米香通过电磁波向我们发出共进晚餐的邀请。这时,妻子发了一个“流口水”的微信表情,而父亲也少有地参与群聊,回复了一个哈哈大笑……

    在外求学的7年间,群聊已经成为我们一家人线上相聚的一种方式。父母在贵州老家的小县城里做小生意,弟弟在深圳求学,而我从扬州大学毕业后,又来到张謇的故乡海门,在一个国有农场从事农业工作。妻子刚研二,也在扬州求学。三五年内,我们一家人分散几地的局面依然很难改变。有时候我会在电话里感叹,什么时候才能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聚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没想到,却被父亲说没出息:“老辈们常说,恋家的鸟儿飞不高,也飞不远。你年纪轻轻的,就该多出去闯荡闯荡,中国这么大,哪里不是家?我跟你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在外多年了……”

    父亲的话,让我心生羞愧,脸也渐渐地发红、发烫。他说的都是事实,我不只一次听爷爷讲起父亲16岁就出远门打工的故事。但我的想法也没有错啊,自打我和弟弟被他们从老家接到身边上学,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漂泊”生活。

    初到广东,饮食和语言的天差地别,让我和弟弟觉得是一种煎熬。那时候,我们是彼此唯一的玩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她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格外关照与关注。在她的爱护、鼓励和帮助下,我和弟弟才渐渐融入班集体,也慢慢学会了用粤语去交流。当然,成绩也比在老家的时候好了很多,父母仿佛从我们获得的一张张奖状上看到了他们不畏艰辛、流血流汗挣钱的意义。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父母因为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离开原来的工厂,在朋友的介绍下前往河南郑州的杜甫故里巩义市,下煤窑。

    其实,对父母来说,他们是重回故地。早在18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在那个煤矿干过一段时间。后来结了婚,母亲觉得太危险,才不让他继续留在那里。从广州站到郑州站,人流汇聚成洪水,迅速吞没了我们昔日的一切美好、温馨的记忆。一张张疲惫、惊慌、空洞或怅然若失的面孔,让我对家产生了无限的渴望。当然,我所说的家,是一个固定的、永不搬迁的地方。

    我和弟弟作为插班生,被分在两个不同的班级。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不同顺序的教材知识结构,我们都明白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事实证明,我和弟弟早已经具备了快速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差不多已经可以用河南话跟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时间都是静谧流淌着的河水,没有波澜,只有安宁。但事实上,一场无声的告别,正在秘密的筹划中,并且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父母决定让我们再次转学,回老家念初三,然后考当地高中。办理手续的那天,我和班主任还有几个好伙伴相拥而泣,他们都理解这种无奈的分别,但却讲不出再见。就这样,用豫剧和烩面构成的“记忆之家”也迁出了那片金土地。

    后来我跟弟弟如愿考上省内最好的几所高中之一,离家400多公里的住校时光,让我们提前体验了大学生活。家的味道,就是一周一次的电话粥,以及银行卡里的余额提醒。高考过后,弟弟去了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而我来了江苏扬州大学。

    如今,我已经毕业并在一个国有农场打工两个月了。宿舍里安放下一些必要的家具后,空间所剩无几。公司领导多次让我更换大一点的宿舍,都被我婉言拒绝了。空间太大,就很容易放大孤独感,念家的情绪也就有了藏身之地。这些日子里,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在厨房里用油盐酱醋复刻家的味道,并重新构建一个家的概念。

    时间越往后,我越理解父亲对我的“批评”,也更加明白了家的含义。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细细一想,无论是童年还是少年时光,我们的境遇莫不是这样。虽然都身处异地,背井离乡,但父母在的地方,就有用爱和责任搭起的一座庇护所。或许是一间瓦房,或许是一间职工宿舍,但不妨碍内心升腾起一份幸福和满足感。

    在通讯极度便捷且多元化的今天,真可谓应了王勃那句“天涯若比邻”。在以“自己人”三个字命名的家庭微信群里,我们构建起一个可移动、可视化的家。大事小事、生活点滴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父亲的话,同时也让我深入思考家在新媒体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新书写方式。在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理解与被理解的隐性情感互动中,每个人都是构成“家”的笔画,相互间不同的距离,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不一样的习惯,让这个字看起来更丰满,更具有时代气息与精神指向性。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潘美辰歌中所唱的家,我已经拥有了,它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让我牵挂,也给我不一样的温暖和寄托。

袁伟(27岁,苗族)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职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9日 07 版

一家人
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归家(小说)
我们是一家(童话)
家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