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诚所治”赴安徽金寨调研实践支队
执笔:李博 白杬钊
联系供稿:章佳驰
——————————
8月15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喜迎二十大,清春新征程”主题“金诚所治”实践支队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在了解到金寨县“红绿蓝结合”全域旅游路线和宅基地退出改革试点两项特色工作成果后,10名队员决定沿着总书记足迹,分为文旅与宅改两个小组,调研学习红色文旅和宅改试点“金寨经验”,探索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发展。
土地千秋业,资源万代兴
土地制度关乎社会稳定,是农民群众生存大计。不同时期土地制度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宅基地曾一度出现四大问题:一是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二是刚性宅基地需求申请难;三是农村宅基地资产无法用以买卖、抵押,流动性差,价值无法显现;四是退出缺乏渠道,不适应村民进城安家落户退出宅基地的需求。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就包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2015年国家确定宅改试点之初,当时的县委书记,现六安市市长潘东旭决定向上级领导争取金寨县为改革试点。金寨县成为当时全国33个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中唯一的贫困县。“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焦虑、忧心,我们的县长书记们,包括改革工作的同志们,真是彻夜难眠。当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了,是整个脚踩在刀刃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陆主任回忆起当时的心情时,这样说道。
金寨县争取试点的故事背后,既饱含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勇担改革先锋,承担改革使命的精神传承,也有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需求。
因20世纪50年代金寨县修建两大水库移民,耕地分散,村民散居,交通不便,危旧房屋的分布地区和深度贫困区高度重合,宅基地迁退腾挪的工作任务和脱贫攻坚消除危旧房改善住房条件的核心难题高度契合。金寨县创造性地把脱贫攻坚和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相结合,充分实现了政策资金叠加,利用宅改助推了脱贫。据统计,平均每户宅基地退出搬迁补助可达8万余元,加上各种政策叠加后可达每户15万余元。农民建房负担得到了极大减轻,某些享受多种政策补贴的甚至还有结余。
了解金寨宅改工作的总体设计规划后,宅改组先后前往燕子河镇大峡谷村、花石乡大湾村、古碑镇余岭村、油坊店乡面冲村等村镇展开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
走进每个村,最显眼的就是中心村居民点建设。大峡谷村公路边的二层联排别墅,大湾村、面冲村粉砖黛瓦的新中式徽派建筑,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新农村社区由北京等地的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县镇村层层审稿,征求村民意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在和习总书记曾亲切访问的大湾村村民陈泽平大叔交流时,宅改组了解到,陈大叔如今居住的房屋最开始是依据北方民居坐北朝南的习惯设计。村里征集意见时他提出,依据大湾村的山势,改成东西朝向有利于采光,最终按照他的建议修改了设计稿。
队员还观察到,大部分的中心村保留了门前的晒谷场、各家的小菜园。宅改工作既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尊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乡村邻里关系。
从山里搬到中心村,交通、上学、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配备齐全,宅改组走访的大峡谷村村民黄守义的妻子含着泪水对组员说:“以前住在半山坡,车上不去,全靠走路。老房子手工做的泥瓦,一下雨就漏水,大盆小盆地去接。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大家都有盼头儿。”
与此同时,腾退出来的宅基地有的复垦为优质农田,经过验收后种上了油茶、白茶、芝麻和各种粮食作物。有的则在政策指导下焕发出别样的活力。大湾村从前的汪家老宅作为大别山民居,有着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曾居住着28户人家,共77口人,但由于年久失修,漏雨漏风,采光采暖不便,居住条件极差。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在大湾村施行后,老宅居民全部迁入新建的二层楼房,汪家老宅则退还给村集体。为了保护传统建筑与文化,大湾村将经营权承包给了客商,改造为“大湾老屋民宿”和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保留了大别山民居的独特风格,颇受南来北往的游客青睐,继续带动大湾村旅游业发展。民宿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与村集体分红,用于大湾村的建设。大湾村在宅改成果的基础上,创新集体与个人合作模式,有效利用老宅资源,使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如今,金寨宅改工作已经进入二轮改革,“存活机制”是其中的亮点。一轮改革中永久退出资格权,进城居住的村民可以通过退还补贴重新审批宅基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于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通道,“金寨县的改革就是要打通城乡之间的通道,现在我们金寨已经打通了一条城乡之间的羊肠小道通道,未来会是康庄大道”。
日照红岭路,春绿大别山
一下高铁,站台上的标志牌上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金寨县文旅事业的寄语:“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金寨县是革命老区、大别山区,绿水青山环绕,革命遗迹众多,红色、绿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金寨县依托禀赋独特的“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以“金寨·中国红岭公路”风景道为依托,辐射全县23个乡镇,串联金寨红军广场、汤家汇红色小镇、大湾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等著名红色文化景点和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梅山水库、马鬃岭、茶山花海、龙津溪地等著名自然生态景区,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将“红遍全域”理念贯彻到底。
作为一个脱贫不久的革命老区,金寨县在旅游业层面也力图实现“富满全县”,积极探索旅游企业“1+N”精准扶贫模式,用工、餐桌食品供应、旅游商品加工等方面签订收购协议,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金寨县于2020年4月实现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负责智慧旅游信息中心及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何娟主任向支队成员分享:“曾经的山区成了红色旅游胜地,金寨的老百姓在守好红色根的同时吃上了旅游饭。”
支队成员在参观期间感触最深的也是金寨县各地丰富精彩、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故事。无论主人公为著名将军、无名士卒还是普通百姓,故事发生地为战斗一线、长征途中还是敌后根据地,我们都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革命信仰的力量,对于金寨县“村村出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红色基因的感触愈发深刻。
在位于斑竹园镇的红军第11军32师成立旧址(朱氏祠),讲解员说:“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印象非常深刻。”她结合自己小学时学习经历,拉近了我们同革命先烈的距离。她还提到,金寨县一直十分重视红色文化历史教育,多所学校都配有专门负责红色文化教育的副校长。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红色基因的支撑,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壮大,离不开红色教育,“唯有让红色历史真正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才真正能使‘大别山精神’继续得以传承。”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除了接受教科书和书籍上的革命教育外,还需要深入革命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和红色风景区等,在红色研学之旅中追寻红色记忆,感受革命历史,体悟信仰力量。这也恰恰证明,整合红色文旅资源、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对于革命老区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来到金寨的7天,队员们看到了书本以外的三农问题,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生动具体的实践和前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一颗种子悄然种下,队员们相信一座座像大湾村一样美丽蓬勃的新农村必将在中国大地上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