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月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为:“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说,古人惯以四时配五行,白露之“白”就在于秋季所属五行之色为白。实际上,节气到了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因夜间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之上,到了第二天早晨,经阳光照射,确有洁白无瑕之感。
白露之后,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是一段难得的仲秋时光。北宋僧人仲殊曾有“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南柯子·十里青山远》)之语,展现了江南白露时的美好风景。“自然的律动总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与节气转换相伴的则是一系列物候的变化。”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袁瑾告诉记者,古人分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羣鸟养羞”。此时,鸿雁南飞,燕子南归,候鸟向南迁徙以躲避寒冷,留鸟忙着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介绍,白露是秋收的时节,东北平原于此时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也开始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人们也会在白露祝祷神灵,庆祝丰收,感念天地赐予。农人有“白露节宜晴”的说法,“白露晴,有米无仓盛;白露雨,有谷无好米。”张勃介绍,白露同时也是秋种的时节,西北、东北的冬小麦在这个时节开始播种。白露还是种蒜的好时候,农谚有“不到白露不种蒜”之说。
“补露”正当时
袁瑾告诉记者,白露之后,气温下降很快,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俗语。此时天气冷暖多变,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是旧病复发,老人们常常会告诫:“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说的便是早晚要添衣,不能再如盛夏一般袒胸露臂,睡卧也不可贪凉,须得加盖薄被。
凉风一起,空气干燥,人们常常会感到“秋燥”,此时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滋补食物,以健脾润燥、保养身体。白露前后滋补身体,在民间称之为“补露”。根据地域的不同,“补露”的方式也各具风韵。
南京人好茶,因此在白露要喝“白露茶”,俗语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白露”,即以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叶所泡之茶。苏州人“补露”要吃鸡头米。鸡头米,学名“芡实”。清人沈朝初在《忆江南》中如此写道:“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苏浙乡间多在白露酿米酒,称为“白露酒”。“白露酒”多用糯米、高粱等酿成,口感略甜,性温,利于发散寒气。
温州南部的人“补露”讲究“食白”,有“吃十白”之俗。“吃十白”也称“吃十样”,主要食材为十种名字中带“白”字的中药材,通常是白芍、白及、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白百合、白茯苓和白晒参。这道吃食不仅食材名字个个带“白”,与白露暗合,还具有清润止咳、理气化瘀的功效,对缓解白露前后的“秋燥”症状十分有效。
旧时,温州洞头一带的渔民到了白露这一天便会“放纵”一番,用新鲜的鳗鱼和白萝卜炖汤食用。渔乡有谚曰:“桂花海参白露鳗。”鳗鱼肉质肥美,白萝卜亦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功效。两者同炖,相得益彰,于补身大有裨益。
白露之“露”有妙用
白露时节,民间还有“收清露”的习俗。袁瑾告诉记者,古人对露水颇有感情,多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于白露日的清晨将花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静置之后,可用以擦眼明目、烹茶煮酒。
萧放说,古人在白露收集露水洗眼的民俗较为典型。这种习俗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述异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眼明。”张勃介绍,古时人们还用锦彩制成绣囊,采集清露,这种绣囊称“眼明囊”或“承露囊”。
白露这天,人们还会用朱砂水点小孩额头,称为“天灸”,以除疾病。萧放说,据《清嘉录》卷八记载,清代苏州人八月初一早起,“取草头露磨墨,点小儿额腹,以祛百病,谓之天灸。”这种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袁瑾告诉记者,清人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中也有类似记载。当时的上海人会在白露这一日,取花枝上的露水,用笔蘸后在孩子的太阳穴处画个圈,以求祛除百病。
此外,风雅之人还会取花叶尖上的露水用以烹茶。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秋,乾隆皇帝驻跸圆明园,命人采集园内新秋荷叶上的露水,烹制“荷露茶”,并作《荷露烹茶》诗一首,云:“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
“秋兴”之趣
在江南苏州,有在白露前后斗蟋蟀的民俗。萧放介绍,《清嘉录》卷八记载了人们斗蟋蟀的情景:人们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头大脚长的蟋蟀为贵,青黄红黑白五色为“正色”,受到人们的推崇。在选择斗蟋蟀的对象时,一定要大小相当,体重相同,然后开册记录。蟋蟀开斗的时间在白露后,直到重阳。
张勃说,在两千多年前,蟋蟀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诗经》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张勃介绍,斗蟋蟀始盛于唐代,到了明代风气更盛,上至皇帝下到平民,均十分爱好。
萧放介绍,在南方一些山区还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白露会”。当地百姓在白露这一天自发组成修路的队伍,集体整修村落的道路。萧放认为,民间公益志愿服务是弘扬民俗传统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体现了古朴的民风,还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让节气文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