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当年一汽正式成立,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到改革开放后一汽-大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叩开汽车私人消费的大门,再到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市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全球领先……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目共睹。
作为我国首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打开一汽-大众的成绩单,不仅能看到其合资31年来的奋斗成果,也能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加强创新、推动合资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坚定步伐。
在挑战面前拿出的成绩单更提气
“一汽-大众过去31年的成功,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如何让更多人受益。”一汽-大众(技术)副总经理迪亚德(Andreas Dick)坦言,虽然眼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但必须保护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所创造的福利。
2021年,一汽-大众以累计销售新车1857777辆的成绩,再次夺得中国乘用车企业销量冠军,取得三连冠。这一出色的市场表现,让中德股东双方一致决定接续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合资合作2.0时代”。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一汽-大众销售新车167575辆。今年1-8月,一汽-大众累计销售新车1211192辆,是唯一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的乘用车企业。
今年以来,受到局部疫情反复、供应链受阻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遭遇了巨大挑战。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透露说,依靠扎实的体系能力和及时调整,一汽-大众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恢复生产,6月销量就反弹至214255辆,环比增长39.8%,同比增长45.5%,几乎是单月完成了过去一个半月的产销任务。
“一汽-大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公司所有员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迪亚德回忆说,为了克服供应链不畅等困难,大量员工齐上阵,寻找备用方案,负责销售端的同事也在努力与经销商协调供应。最紧张的那几周,许多员工坚守阵地,吃住都在工厂内解决。
在一汽-大众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志宏看来,在“诚信创造价值,尊重成就共赢”企业价值观的浇灌下,一汽-大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氛围和体系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每一层级员工都会主动承担责任,并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意,甚至会推动上级作决策,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文化。”她表示,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有精气神,同时也体现出一汽-大众在人才培养和企业管理上的本土化改革成效。
“一汽-大众的体系能力既是企业战胜重重挑战、继续乘风破浪往前走的法宝,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认为,经过31年的发展,一汽-大众这个当初的合资企业“试验田”,已成为模范生,扮演了合资合作先行者、行业发展引领者和上下游产业协作带领者等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众根据“2025战略”升级了企业愿景,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升级为“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员工和伙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
正如柳燕所说,新旧两版企业愿景中只有“几字之差”,但已折射出一汽-大众勾画的未来蓝图和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
在共创共赢中打造高质量样板
尽管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稳居全球第一,但在如此庞大而多元的市场中,全国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从来不是从天而降。
由于乘用车的零件数以万计,仅制造环节就涉及冶金、橡胶、电子、纺织以及IT等多个行业,此外还衍生出汽车销售、金融服务、保险和售后维修等多个市场。因此,汽车企业的体系能力往往会包含很多方面,涵盖生产体系、研发、质保、人力、采购、财务、营销等。
迪亚德回忆说,一汽-大众成立之初,许多新车零件都依赖于从德国进口,随后才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他笃定地表示,“对于一家整车合资企业来说,本土化生产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工厂内,供应链生态也同样需要本土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德国大众就敢于进入中国市场成立合资公司,并带动博世、大陆、西门子等优秀国际供应商进来。这样的魄力十分令人难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作为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一汽-大众培养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为中国汽车工业腾飞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他认为,从质量管理、生产线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渠道创新,一汽-大众实实在在地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全方位带动整个现代汽车产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在坚持“全价值链共创”的基础上,一汽-大众也将环保行动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成为了国内首家制定经销商“绿色合作伙伴”标准的企业。截至目前,一汽-大众已带动1500余家经销商、130家重点供应商提升环保水平,实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李志宏介绍称,一汽-大众已进入“合资合作2.0阶段”,与之前“1.0阶段”相比,新阶段最突出的提升就是更强调“共创共赢”的价值理念。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汽-大众共表彰了2400名优秀员工,培养了劳模28人。此外,还有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集团级以上的创新工作室作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敢创新的青年产业工人。
“德国员工和中国员工之间的良好合作,是一汽-大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开放的文化可以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进而带来巨大的优势。我本人和其他几名不同岗位的同事,都对此深有体会。”迪亚德认为,中外员工之间的默契与友谊,是一汽-大众股东双方实现良好合作的重要因素,甚至中德合作也因此受益匪浅。
“要成功开展合作,就需要做到彼此了解。只有真正彼此了解,才能通过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从而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迪亚德感慨说,过去数十年,中德两国人员往来密切,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通过合作实现了共赢,“今后我们要继续巩固这一优点”。
新一轮技术变革为中德合作按下“加速”键
“一汽集团有‘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之称,大众集团则是德国规模和产销量最大的整车企业,双方的合作可谓是强强联合。这奠定了一汽-大众成功的基础,使得一汽-大众能够发展成为中德企业合资合作的标杆。”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副总裁张琳所说,作为汽车产业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开放共赢”已成为一汽-大众的标签,为其他领域探索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借鉴。
张琳表示,一汽-大众所带来的标杆效应已不只停留在汽车行业,而是外溢到中德全产业领域,并进一步成为两国加强合作的压舱石。
他分析说,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业掀起“新四化”技术变革浪潮,即便是被视为传统制造业的汽车企业,也都纷纷加快了转型步伐。“我们看到,一汽-大众股东双方都在围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布局。未来,一汽-大众将为中德两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制造业为例,从2021年开始,一汽-大众聚焦高效益转型增长,以用户为中心,启动了全体系的数智化转型。其中包括精简传统业务组织机构,培养数字化人才,并使多个数字化项目落地。据介绍,得益于OTD在线定制车扩展至大众、奥迪全系,使交付周期成功缩短了近30%。
“中国市场在塑造客户期望和客户体验方面,已经走在了全世界前列。”迪亚德表示,无论是电动车产品,还是智能网联技术,大众集团都可以通过一汽-大众了解到中国市场最新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去打造创新产品,并投放到市场中。
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整车制造三部外方部长范马克(Vanheirzeele Marc)表示,德国工程师在车辆制造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知识积淀,而中国工程师富有创造力和执行力,在数字化等方面敢于创新,一旦二者相结合,一定会取得出色的结果。“我们能快速打造出消费者喜欢的车型,推动中德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及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麦德岳(Michael Mayer)透露称,为了加速电动化转型,让客户更深入地了解品牌与产品, 一汽-大众全面革新了销售方式。
“我们在保持现有燃油车销售部门的同时,新组建了一个新能源汽车销售部门,以便能够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同时,我们在客流量大的购物商场设立了100多个电动汽车销售点,这是中国消费者购车的新途径,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麦德岳介绍说。
如今,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一轮技术变革的策源地和创新主战场。而中德汽车产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层面的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紧密。汽车产业对中德合作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国汽车由小到大到强的见证者,一汽-大众将为中国汽车业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更多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