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万里归途》 英雄回归寻常烟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0月12日   04 版)

    电影《万里归途》剧照。片方供图

    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的电影《万里归途》,在国庆假期中票房节节攀升,最终票房破10亿元,成为今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事件,揭秘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电影中,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暴乱,撤侨行动刻不容缓。由于使馆人手不够,原本只是协助撤侨工作的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临危受命,主动放弃回家机会,支援撤侨行动。他们逆行深入战区,营救被困同胞。

    不少观众觉得,这部主旋律电影特别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情感都被表达得很细腻,很真实。他们的所思所想贴合普通人日常的感受,在极端情境中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和极限。

    日前,《万里归途》第一编剧秦海燕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创作这部电影以及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感受。

    因为真实才写故事

    《万里归途》创作开始得很早。

    2018年,秦海燕开始进行一些翻译职业的采访。那年7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夏夜”,秦海燕采访到了一位前外交部工作人员,听到了对方的亲身经历——“他在北京前一晚吃着火锅第二天就奔赴万里之外,不开一枪,用沟通和信念带回上万同胞的故事”。

    “他略带调侃的讲述着自己学阿拉伯语早晚要碰到战乱,‘没辙’;又说自己这辈子做了这事,‘也值了’。当时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细节因为真实,深深触动了我。最打动我的,还是面前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孤身在外对小家的牵挂对妻儿的亏欠对职责的奉献,身上那种人性的东西。他也说到如果不是背靠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也做不成这样的事,挺打动我的,感觉很燃。”

    秦海燕说,当时她一下子就有了信念。

    定下这个方向后,秦海燕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才发现,这样的故事在外交工作人员身上,并不特殊。

    “实际上现在故事里的宗大伟,是许多宗大伟身上的故事的融合,来源于真实故事,又进行戏剧化的处理。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样的一个方法。”

    秦海燕坦言,是因为采访到了真实的故事,“相信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的情感”,才写这个故事。

    《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此前也表示,他原先对外交官的印象是风度翩翩、仪表堂堂、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拍完电影,他对外交官有了新的认识。“最打动我的,是真实撤侨的外交官们,他们在生活中是普通人,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但职责要求他们冲在一线”。

    饶晓志带领剧组翻阅了大量的撤侨报告文学,基于真实情况编织故事,让电影不仅可看性强,更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是故事战胜了杀戮

    秦海燕认为,《万里归途》电影剧本最大的难点,就是拿捏真实与类型之间的尺度,过于真实则少了戏剧性,假定性过高则让人不敢相信,必须要在这个中间找平衡。

    她表示,剧作上的确采纳了所谓的英雄之旅、冒险故事的方法。小人物卷入一场冒险,直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主动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她强调,从触发这个剧本的源头开始,始终遵循要写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这个原则。

    “剧本一开始就是传统的三幕,但二幕下和第三幕的戏剧任务,和最初的框架比,改变比较大。饶晓志导演,非常擅长写限制空间内的小人物群像,导演进入剧本后最大的发展是把剧本的后半程的重点放在宗大伟和成朗返回去救那100多个人身上,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秦海燕说,那一百多个演员,很多都是导演剧团的人,敬业程度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很早就跟着导演看景,排练,拍摄的几个月一直作着努力,发展自己人物的故事,然后反向作用于剧本。“如果说我一开始搭建的框架更接近真实性,我觉得导演进入后更多的努力就是加强了可看性和戏剧性”。

    秦海燕记得,很早期和郭帆、王红卫监制沟通时,大家就讨论出一个主题——“沟通”。而最终呈现的影片也延续下来这个价值:沟通和信念,给人以希望,要和平,不要战乱;要合作,不要对抗。

    《万里归途》中,漫长撤侨路与努米亚小女孩朗读《一千零一夜》故事巧妙融合,感动了很多观众。

    片中,当外交官带领中国同胞艰难穿越沙漠时,小女孩清澈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很久以前,在沙漠之城里有一个人名叫辛巴达。有一天他变卖了所有地产和田地,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

    2021年11月,秦海燕闭关完成又一稿剧本后,监制王红卫提出要求,希望影片中的人物除了语言的沟通,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希望宗大伟和小女孩这两个人之间,能有什么抓手可以建立一些情感。

    秦海燕在修订这一稿剧本期间,从懂阿拉伯语的采访对象那里确认了《一千零一夜》是当地文化和中国人共同熟知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的意象。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把我迷住了:只要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可以停止杀戮。我把这个放进了剧本里,只要故事讲下去,就不会死。这个是很打动我的,是故事战胜了杀戮。”秦海燕说,之后导演带领团队确定了“辛巴达航海历险记”故事,和影片的冒险故事更加贴合。

    从现实中来再戏剧创作

    《万里归途》结尾“彩蛋”中,由吴京饰演的成朗父亲,原本在看儿子记录的努米亚画面,宗大伟合上了笔记本电脑,对着眼前平静美好的场景说:“这多好。”

    “125个人,我们没有枪,带回来了。”彩蛋里,成朗如是对父亲说。

    “结尾郭帆监制拍的彩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把这个电影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我们没有枪,不是用武力,但是带回来这么多人,以文撤侨。”秦海燕说。

    秦海燕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弧线”,还是宗大伟出发自小家,承担起家国的责任,又回归小家。

    “宗大伟与即将临产的妻子的互动,家的烟火气,那是他情感的支点。最后回到北京的小家,那场美好的仗他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已经走过了,英雄回归寻常烟火之中,那种兴味,百味杂陈的,我很动容。”

    秦海燕说,《万里归途》电影上映后,有很多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和家属,说看到电影非常感动,非常真实。“有的家属说连宗大伟回到北京家的住房条件都很写实。当时采访的一位领事司的工作人员,看到万茜哭的时候他也哭了,因为他马上就要奔赴阿富汗又要离开家人。这些反馈,让我们觉得做这个电影非常有意义”。

    近年来,秦海燕一直致力于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并开始尝试自己当导演,执导了《我经过风暴》。“在剧本阶段,我采访了大概两三百个家暴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着被采访者的痛苦,看到他们的力量,所以写剧本的时候确实非常有使命感”。

    秦海燕感慨,从事编剧20年,可以说是初心未改。“其实也写过非常多的题材,即便不是现实题材,也觉得其中的人物情感要和观众发生共鸣和连接,要有现实情感的依托。这两年,确实接触现实题材创作比较多,也在实践田野调查、从现实中来,再进行戏剧化创作的方法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12日 04 版

在《万里归途》 英雄回归寻常烟火
永不失联的邮路“鸿雁”
校园里的“大侠”梦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