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大早,家住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的李华林特意换了一套正式点的衣服,还几次对着镜子调整胸前党徽的位置。村党总支组织党员群众集体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他很期待。
坐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第一排的李华林知道,大会虽在北京召开,但与自家生活密切相关。
以前,乡亲们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坑洼路,吃水靠驴驮,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不方便;现在,住的是干净整洁的砖瓦房、走的是水泥铺成的宽敞街道,水、电、网不发愁,医院、学校、广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幸福“蝶变”得益于当地实施的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2012年起,古浪县相继建成绿洲小城镇和12个移民新村,动员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南部山区的6万多贫困人口易地搬迁。
富民新村于2018年8月竣工,包括李华林一家在内的8个乡镇的1379户4580人陆续搬到这里,开启新生活。
2019年8月21日,是李华林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了解乡亲们的新生活,强调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对我们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李华林说,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庄严承诺,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的变化、矢志不渝的初心,让李华林吃下“定心丸”。他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就在家门口发展养殖业。
当地政府将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缺资金,建一座日光温室大棚,政府补助4.98万元,老百姓自己付两万元;建一座养殖大棚,政府补助4.98万元,老百姓自筹1.8万元;如果贷款,还能享受3年贴息。缺技术,科技员到现场答疑解惑。有人担心,“菜种好了,羊养大了,卖不出去”,政府就牵头成立产业办,对接外地客商。
“政府甚至给每只羊都买了保险,我们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李华林是受益者,他申请建起养殖大棚,用贷款买来20只基础母羊,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收入比之前在建筑工地打工时还高了不少。
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李华林信心倍增。他给自己定下新目标,打算今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只,“养得太少了,有点对不住好政策”。
在富民新村,种菜、种水果、养羊、养牛的村民还有很多。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全村有422座日光温室,发展经济林、果蔬种植,有2000多头牛、3万多只羊,一年产业收入3200多万元,特色种养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7500元。
产业振兴开了个好头,大伙儿又在高质量发展上下起功夫。
经过调研,村里对村西的230座大棚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改造,并根据市场信息,动员村民改种古浪香瓜,还引进种植火龙果、草莓、彩椒等果蔬。前不久,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和东西部协作资金,村里还对养殖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建了400座养殖暖棚。
村里还引进龙头企业,依托县扶贫开发公司建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同步配套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恒温保鲜库、培训中心及相关附属设施,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学习先进技术。
产业格局变了,群众的思想随之而变。村民们不再把外出务工当成挣钱的唯一选择,回乡不仅自己努力干,还想方设法带着别人干。
何振田就是富民新村远近闻名的“田秀才”。村民在温室大棚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争相向他求助,何振田总是热情地指导。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他到河西学院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整理了厚厚的两本笔记。
90后小伙儿苏鹏在今年3月竞聘为富民新村第二小区的支部书记,一心想为乡亲多作贡献。
苏鹏说,过去住在山里,父母担心他娶不到媳妇。搬到富民新村后,他不再为买房发愁,很快结婚生子。眼下,他侍弄着3座蔬菜大棚,媳妇开了一家小超市,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政策太好了,我想尽一份力,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苏鹏说,当了村干部,他更要以身作则,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3月以来,他组织了多次党员会、实地观摩和文娱活动,动员第二小区的3户村民加入种植、养殖队伍。
与此同时,富民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日益多元。“原来,村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靠政策投入和光伏电站分红,现在已转向自主发展阶段,建成种养殖合作社、纸箱厂,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努力达到200万元。”张延堂说。
此外,村里还由致富能手牵头成立起8家合作社,15名种养殖技术能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智囊团”。
28名村组干部、120名党员中,年轻人越来越多,村党总支委员潘从栋、何玉川、华云明都是90后。
张延堂说,大伙儿将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实践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发展富民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书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