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生是老师的勋章,那么著名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的胸前一定异常闪耀。
在天津大学执教近70年,彭一刚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他的学生里出了两位院士、4位“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
10月23日,彭一刚安详地走了,享年90岁。
“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彭一刚没有停止过创新。去年11月,年近九旬的彭先生伏案画图的照片及其精美的手绘图,被天大建筑学院老师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准90后院士的设计手稿堪称艺术品”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那是彭一刚为天大新校区太雷广场做的4幅景观设计初样图。
彭一刚相信:“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这样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生。
彭一刚要求学生为人治学要踏踏实实,在他看来,这是成为“大师”必需的素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的毕业设计是在老师彭一刚的指导下完成的,很多年后,彭先生提到他的作品时说:“我都觉得很惊讶,那么大的4张图纸,他用钢笔描绘得极其认真细致,画得非常精致。”这位在学生时代就显示出“不凡身手”的佼佼者,日后也成了业界公认的设计大师。
彭一刚渴望培养更多的“大师”。天大建筑学院的师生,首先都要能吃苦。学生通宵画图、老师彻夜改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彭一刚对学生动手绘图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他也经常会从方案的构思开始,一步步指导学生修改方案设计,手把手给学生改图。“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表现很多视觉形象,但是一名优秀建筑师最原始的想象,还是要靠手头功夫去激发”。
彭一刚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他生于193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系学生。那时天津大学正进行八里台校区的建设,彭一刚等几名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被选出来参加建设。作为天津大学主楼的第九教学楼,其恢宏的中央屋顶就是由他设计并添加的。这次经历,让彭一刚决定留校任教,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筑师。他一干就是将近70年,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优秀教师。
彭一刚在教学上成果斐然。他写的《建筑绘画基本知识》《建筑空间组合论》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书,很多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他还撰写了《建筑绘画表现图》《建筑空间组合论》等专著,其中《建筑空间组合论》多次再版,几乎成为高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彭一刚的学生、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设计主持人李兴钢说,彭先生写的几本书都称得上是经典,而经典的背后,是他扎实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比如《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里的插图,几乎全是他现场步测得到的一手资料。
因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及建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彭一刚曾先后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作为建筑学家,彭一刚致力于建筑美学及空间构图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
伦敦中国城、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彭一刚的众多建筑作品已经成为城市一景。
他把自己对中国建筑之美的领悟,糅进为母校所做的设计中。天津大学敬业湖中有一座“求是亭”,那是彭一刚用“实事求是”的校训时刻提醒一代代师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
博士生李伟记得,每次去先生家,总能见到他在一丝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过节也不例外”。每当先生创作了新作品,总会拿出图纸与大家分享并征求意见。李伟说:“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融进了毕生追求的建筑创作中。”
学生们敬他爱他,喜欢把“彭爷爷”晒在自己朋友圈里:有时他坐在敬业湖边亲自监工求是亭复建,有时他大步流星走向建筑北馆,最多的是他站在教室外盯着墙壁上挂满的学生设计图沉思。
而今年期末,那个总是悄悄到教室看图评图的老先生,不会再来了。
本报天津10月2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