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头顶亮起了十盏灯,其中至少有七盏是跟煤炭相关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副院长杨胜利教授说。
杨胜利短短的一句话把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处在“隐居”状态的煤炭拉到了人们的眼前。燃烧发电只是煤炭众多功能中的一个,煤炭还是冶金、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保障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前不久,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介绍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
十余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对能源产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煤炭行业也在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速实现煤炭由“黑”变“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我们团队所做的科研工作一直是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针对优质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开采难度剧增等现状,主要聚焦‘急倾斜’‘三软’‘薄基岩’等复杂难采煤层绿色开采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杨胜利说。刚刚跨到“不惑”年纪的杨胜利言谈话语中总透露着一份谦逊,不过,这位表面看起来文质彬彬的80后做起科研来却有那么一股韧劲。
据了解,杨胜利和他所在的团队,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设备稳定性差、围岩控制困难等难题,研发了专用液压支架和设备防倒防滑成套技术;针对厚煤层综放开采回收率提高困难,开发了精细化放煤工艺、智能放煤实验平台、智能放煤图像采集系统等;针对软煤层片帮冒顶严重工作面,创新了煤壁片帮柔性加固新技术。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复杂煤层绿色智能开采,经过在全国1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杨胜利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省部级奖励。同时,他还担任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但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荣誉和成绩背后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想要在科研上有所突破,需要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胜利说,焦作、大同、神东、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都留下他实践的足迹。为了获得第一手实测数据,有时候他会背着几十斤的测试设备在井下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等回到地面也几乎用完了所有力气;有时候为了获取地表岩层运动数据,杨胜利会到近零下20摄氏度的矿区进行地表岩层运动的观测,手、脚和脸冻到没有知觉。
杨胜利还把在科研上的“狠劲”带到了教学上。作为能源与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胜利还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为了兼顾科研和教学,他有时候会搭乘最早的早班飞机到煤矿现场下井、开会讨论方案,再乘坐最晚一班航班赶回学校,为的就是不耽误第二天一早的教学任务。据了解,在十多年从教时间里,杨胜利几乎很少调课。
近些年,对于大学生的课堂表现,社会上常出现这样描述:低着头颅按手机,塞着耳机打瞌睡,人去椅空不得见,千呼万唤始不动……这说的是大学生们“人在、心不在”的一种课堂状况,这种现象也让很多人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对于这种现象,杨胜利认为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现在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很多,如果只是单纯的简单灌输知识,效果可能是不尽人意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杨胜利说。
杨胜利介绍,他现在主讲的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就是一门基础性强,公式多,难理解但又同时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他在继承了导师的板书授课方式基础上,又将大量工程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形成了自己的授课风格。现在,“这门课除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会使用一两次PPT外,其他内容我都坚持写板书,有时候一次课要擦几次黑板,学生整体反响都很好,他们很喜欢这种推导、演算的教学过程。”杨胜利说。
有人说,老师上课的质量与学生手机的流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当老师的课讲得精彩时,学生低头看手机的时间一定会减少。在杨胜利的课上,低头的学生少,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的学生很多。据了解,杨胜利主讲的《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入选了北京市优质本科生课程,他也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令身为采矿人的杨胜利感到很振奋。他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上来。接下来他将与团队一起紧扣新时代对能源工作的新要求,致力于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的科研攻关与教学工作,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煤炭由“黑”变“绿”转型之路上继续践行初心使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