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殷盼超:将梦想转化为明确人生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0月31日   05 版)

    “科研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实验室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殷盼超拿起一张看上去像塑料的“圆片”,这是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的质子交换膜。据透露,其科研团队在研究利用散射方法表征软物质方面,已经达到与世界齐平的状态。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承担了教育和科研的双重使命。”殷盼超表示,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句话的感触尤为深刻。其实,殷盼超也一直在践行。

    在别人眼中,年仅35岁的殷盼超,其人生“一路开挂”——22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海外留学,先后在世界一流大学、国际顶级科研院所学习和工作8年多。30岁这年举家回国后入职华南理工大学,取得教授职称。

    2017年,殷盼超入选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同年,他加入华南理工大学。至今,他及他的团队已发表SCI论文70篇,其中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50余篇。

    回忆起选择去海外留学的初衷,殷盼超坦言,源于本科课本的一个难点。课本在聚合物溶液等无定形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少,这也代表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欠缺的。于是,他在海外寻找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系统地学习了光、X光和中子散射原理和实验方法,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的研究。

    后来,由于自己的专业背景,殷盼超加入了世界顶级科研院所。工作两年半时间后,他毅然放弃高薪选择回国。他说,那边的资源和仪器装置都是世界顶级的,但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修炼和理论的成长。

    提及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殷盼超觉得:“这是我自身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有机会报效祖国的过程。人要有点追求,为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点事情!”于是,殷盼超立即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20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殷盼超发现多位当年一起在海外工作的朋友也都回到了祖国,分别加入了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他认为,“生逢伟大的时代是人生之幸。”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完善的海外人才培养计划,将众多海外优秀学子吸引到祖国的怀抱,为他们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新赛道。而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就是吸引和培养海归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目前,殷盼超承担着学校“一校三区”的多门本科生课程。在没有案例可借鉴、没有任何课本的情况下,他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散射方法概论》这门课程,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系统地培养人才、输送紧缺的人才。因此,他也获得了“教师荣誉体系”教学优秀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殷盼超说,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一直以此目标来激励自己。

    殷盼超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7年组建以来,充分发挥本身在大科学装置材料表征上的优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在新能源和特种力学材料的需求,形成了系统性的新材料设计理念,指导相关材料的设计和加工。

    据透露,其设计并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质子交换膜、气体分离膜、抗冲击材料等产品,服务新能源行业、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殷盼超介绍,实现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及应用,质子交换膜是攻关重点之一,这也是他和他的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

    “我们做的科研就是要切实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殷盼超表示,如果能成功找到更廉价、更高效的替代品,那么降低的成本对于这个产业的推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自己做的事真正推动了产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用,那比登上福布斯青年精英榜更有意义。

    殷盼超从小就把科研当成一种乐趣。他认为,“我比较幸运的是,这种爱好成为我的事业。”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高中之前,殷盼超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如何“逆袭”?殷盼超表示,父亲是一名化学老师,这让他在小时候便发现了化学的神奇之处,萌生了和很多人一样的梦想——做个科学家,因为科学家每天都能面对未知的东西,并且不断去解决问题。

    上了高中之后,殷盼超将兴趣和梦想转化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将其根据关键节点进行细化,逐个击破。功夫不负有心人,殷盼超如愿考上清华大学。但是,他并没放松,熬夜学习、通宵实验、多科同修成了他的学习常态,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步步靠近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殷盼超经常提醒自己,“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要作历史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坚守在教育和科研前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31日 05 版

科教兴国 青春担当
刘颖:别样的“非典型”科学家
赵延龙:推开科研道路上一扇陌生的门
杨胜利:致力煤炭由“黑”变“绿”
殷盼超:将梦想转化为明确人生目标
王二涛:推翻“糖理论” 改写教科书
陆凌:好科研能既“上书架”又“上货架”
孙涛:破界创新 让拔尖人才冒出来
潘纯:当好重症患者“生命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