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温暖一平方

在无声世界里描摹美好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02日   04 版)

    乌力杰(前排左三)和鲸言创益无障碍智能科技研发团队全体成员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收到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后,乌力杰在青海省乌兰县的家里等待着赴美具体时间的通知。等待期间,他一直在县残联工作,同时学习美国手语和英语,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1岁半时,乌力杰因一场高烧而失聪。但听力的损失并没有妨碍乌力杰追求优秀的脚步,反而令他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这种“与众不同”使他更加阳光开朗、积极进取。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结果揭晓,来自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乌力杰位列其中。

    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乌力杰。镜头另一边的乌力杰穿着一件黑色T恤,这位24岁的年轻人还戴着一条很有“摇滚范儿”的项链,失去听力,并没有让乌力杰的生活变得“悲情”,反而让他有了力量去拥抱更多可能。

    “当个体不能决定和改变环境时,我们就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把客观上给你的自由发挥到极致。”朋友赠予的这句话对他鼓舞很大。

    2018年,乌力杰考入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世界第四所面向全国招收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是聋人学子眼中的“小清华”。今年7月,乌力杰从学校毕业,并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也是学校今年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听障学生。翻看这15名优秀毕业生的简历就会发现,乌力杰的成绩毫不逊色于其他健听同学。

    刚上大一时,乌力杰发现很多人对手语有偏见。即使是听障同学,因为从小就受“用手语就是承认自己有残疾”等观点的影响,对手语存在抵触情绪。所以,刚入学没多久,乌力杰就通过学院的手语社团,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在线下、线上各种渠道开班授课。为了教得专业,乌力杰还去参加了中国残联主办的国家通用手语骨干教师培训班,毕业考核时,他的总成绩位列第一。

    乌力杰曾担任鲸言创益无障碍智能科技研发团队学生组组长,该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手语语料库,约有30万条语料,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央视新闻的手语数字人提供支持。

    中国手语并不是简单地将汉语“手语化”,其本身自有一套语言表述逻辑。为了跨越汉语和中国手语之间的鸿沟,乌力杰与其他队员付出了非常多的辛苦。

    例如,汉语中的“看书”,如果翻译成中国手语,需要先打出“书”,然后才是“看”,这样才符合视觉逻辑顺序。中国手语中,一个手势的不同位置、方向、动作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掌心向下,五指由合拢到张开,是“光源”的意思。在室内做,意思是灯,在室外做,就可以指代太阳。而同样一句话,不同地域的听障人士,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手语词汇,类似汉语中的方言。

    此外,在将汉语翻译成手语的时候,还需要兼顾语言规律和视觉逻辑。比如“我们都有一个家”,乌力杰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严格遵守手语语言学规定,确保每一个听障朋友都能看懂,会将其转写为“家/我们/都/有”。他解释说,所有词汇首先必须选取自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其次在中国手语语序中,将“家”提前到开头位置是因为从视觉规律来说,我们先看到事物,然后再看到事物的属性和行为。从视觉角度来说,解读起来更容易。

    这些问题,都需要乌力杰和团队成员一一发现和解决。在没有为北京冬奥会服务之前,乌力杰团队整合成的语料库主要用于他的老师、袁甜甜教授主持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这个系统曾获批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

    这个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AI学会手语,接着让AI将手语实时翻译成文字和语音。AI学习的素材是乌力杰等听障大学生录制的中国手语视频。每一句话,可能需要上百名志愿者录制,这是为了让AI了解到不同人、穿不同颜色衣服、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样本,以便应对真实的复杂场景,提升AI识别的准确率。

    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录的视频多了,也有犯错的时候,而一个句子中稍有不对的地方便需要重新录制。30万多条信息,意味着录制30万个视频,这庞大的工作量对乌力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他自己的话说,团队做的是一件没有参考路径的事,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己趟出一条路。

    目前,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已经覆盖了教育、法律咨询、餐饮、交通几大应用场景,在光线充足、稳定的室内,AI识别率最高能达到95%,部分场景下可以实现“秒翻”。

    即将去美国留学的乌力杰今后会继续以“顾问”身份远程协助团队。乌力杰在美国学习的专业是聋人领导与倡导,这与他今后想要从事的聋人教育事业很“对口”。

    在家等通知期间,乌力杰还在为一个先天性耳聋的10岁孩子当家教。这个孩子以为县城里只有自己听不到声音,当乌力杰来到孩子家里用手语和他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后,孩子家长似乎也看到了希望。乌力杰表示:“能帮助到他是我的心愿,希望孩子不要觉得耳聋限制了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02日 04 版

“家庭教育指导师”亟须“被指导”
避险与救人都应平时真刀真枪地练
在无声世界里描摹美好人生
大熊猫的秋日絮语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