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山西石楼:探索基层团组织改革走深走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22日   02 版)

    每天放学后,山西石楼县龙山水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六点半课堂”便热闹起来。这是由团石楼县委联合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打造,专门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务农务工子女开设的学习辅导、亲情陪伴场所,也是团石楼县委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中探索出的一个特色品牌。

    作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团石楼县委围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助学助困等工作大局主动作为,聚焦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工作进行有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在石楼,“团建、队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已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共识。

    为了用考核指挥棒压实党建带团建责任,推动基层团组织改革不断走深、走实,石楼县制订出台了《石楼县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工作制度》《石楼县基层党组织党建带团建“两查七看”巡察细则》等系列文件,将团建工作纳入县委巡察监督工作范围,通过政治巡察,提高重视度。

    团石楼县委书记郭建明认为:“这一轮县域共青团改革各项举措都很实在,全县共青团各项事业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石楼县委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出台《石楼县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为强化团教协作机制,石楼县少工委实行“双主任制”,团县委书记进入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担任少工委主任,同时推动各校支部书记或校长担任学校少工委主任,实行“双向互挂”。

    “人少、事多、要求高”是长期困扰基层团组织发展的难点。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团石楼县委拓宽团干部赛选渠道,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问题,把一批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热爱共青团事业的干部吸纳进团的队伍。

    与此同时,石楼县放宽条件,打破团干体制壁垒,聘任16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担任“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指导员”,任命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社区团工委书记,吸收创业致富能手、优秀青年等加入团的队伍。

    不仅要“选得出”,更要“用得上”“用得好”。为此,团石楼县委建立任期目标,完善责任机制,个性化制定“KPI”实干指数,强化正向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团干部担当作为。

    改革后,学校、乡镇、企业、机关等传统领域团组织增长率达15.1%,覆盖率达100%,“两新”领域团组织增加18家、覆盖团员青年2300人;建立100%社会领域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的网上社群23个,联系覆盖团员青年4052人。

    如今,在石楼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独具特色的志愿行动正实实在在影响着这座县城。

    如何让团组织更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石楼县探索“党员+团干部+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使多方力量握指成拳,成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新方式。

    各社区团工委采取“个性化联建”模式,根据地缘、趣缘、业缘建立网上青年组织,覆盖青年创业者、返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实现了由“组织‘套餐式’覆盖青年”到“青年‘自助式’选组织”的双向互动、精准服务。

    共青团的“源头活水”要清澈,首先要严把团员入口关。如今,在石楼县,“入团”越来越难。成绩突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肯定没资格;仅凭很强的入团意愿,但德智体美劳不全面发展,可能也“推不上”。

    2021年,石楼县分两批次发展95名团员,新发展团员电子档案建档率100%,未发生一起违规发展团员现象。

    与此同时,石楼县成立党团队一体化研发小组,制订出台《石楼县党、团、队一体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列入党、团校培训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在全县10所中学全部规范建立团校,校长担任名誉校长,邀请优秀党员干部、团干部参与团校教学管理,制订团课教育指导大纲,组织生活会支部覆盖率达到100%,“智慧团建”系统同步跟踪记录。

    郭建明表示:“下一步要更加注重内培外引、线上线下齐发力,筑牢人才之基,吸引重点领域青年加入团组织建设,让基层团组织成为促进‘两新’组织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22日 02 版

习近平同牙买加总督艾伦就中牙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山西石楼:探索基层团组织改革走深走实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强烈的事业心做好党的青年工作
黑龙江:高校青年多形式深学细悟二十大精神
江西省第七次少代会闭幕
选好第一书记 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宜商三电”服务新模式
三措并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创新工作机制 聚力攻坚突破
“可为”时代培育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