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们的软肋 骗子的商机

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23日   06 版)

    骗子可能是最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人。

    前一段时间,河北一所幼儿园开展“防拐演练”,陌生人拿糖果、零食,都动摇不了小朋友们的警惕心。没想到,一位身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喊出一句“小朋友们,做核酸啦”,“拐”走所有人。这样的演练招数在西安、重庆也都成功了。

    骗子知道我们有什么、爱什么,也知道我们缺什么、怕什么。那些人性的弱点,一旦与制度的漏洞一同被他们窥见,“商机”就来了。紧接着,他们着手设计圈套,琢磨话术,寻找目标,布置陷阱,伺机捕猎。

    这几年,“做核酸”变成了一件日常的事,而很少人会对这种日常生活保持警惕。今年7月,真的有人买来防护服,在南昌火车站进站口伪装成防疫人员,以检查核酸为由,成功骗取旅客信任,并借机操作旅客手机,分6次转走1.7万余元。

    骗子们总是能够在不同时代,根据人们不同的偏好或恐惧,制订出与之匹配的骗术。有迫切情感需求的男女,容易掉进骗子打造好的“杀猪盘”;一些千方百计想要男孩儿的家庭,说不定会遇上江湖骗子的“包生男药丸”;一些老无所依又想老有所养的人,至今仍被困在骗子设计的各式“养老骗局”中。

    如今,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人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骗子也是。2020年疫情刚来那会儿,人们在药店前排起长队,囤口罩与药物,连医院的防护物资都很紧张。有骗子就曾宣称自己有口罩,拿到购买定金后,拉黑买家跑路。紧接着,紧俏的口罩生意,也成为骗子口中“投资”的理由。

    那些精明的骗子最擅长乔装打扮,总在不经意间,制造一场让你有破财风险的相遇。有时候,这种乔装打扮不需要什么成本。不过是一套防护服,两三句我们听惯了,甚至听怕了的话,就在不知不觉中拿捏住我们的心理。

    据媒体报道,11月13日,家住湖北十堰的一位女士被“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知,“在北京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将有人接她去隔离。她表示自己没去过北京时,对方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号。

    随后,她听从了“工作人员”的安排——帮她“报案”,并将电话转接到“北京市公安局”。而电话那头的“警方”声称她卷入了“洗钱案”,需对其资金进行核查,要求她将自己的钱转入指定银行卡内。等到3天后,她打算索要自己的钱,“警察”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这是电信诈骗的“旧酒”,装进疫情防控的“新瓶”。近期,类似的骗局还在浙江舟山、山东淄博等地上演过。有人被骗子“判定为密接人员”,最终骗走12万元。有人被骗子通知有防控区行程,被骗走23万元。被骗时,骗子们的话术还有“半小时出核酸检测结果”“有新冠特效药”“交保证金可以免于被集中隔离”等。

    疫情进一步,防控措施进一步,骗子也进一步。我们害怕新冠病毒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比如后遗症、歧视、居家隔离、被封控,等等。这一波疫情中的不幸遭遇,则会成为下一波疫情来时,人们恐惧的东西。恐惧就是我们的软肋,使我们一不留神,就可能掉入骗子提前设下的各种圈套。

    我们都知道,以平常心对待疫情,才能少踩到陷阱。但这种平常心,取决于对病毒理性科学的认识,也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没有人为营造的恐慌氛围,就没有恐惧心理滋生的土壤。

    我们看到,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在不少地区都得到了落实。纠正不科学的“全员核酸”,整治“随意封控”“随意静默”等行为,恰使我们免于被“层层加码”的恐惧,免于就医和出行自由被随意限制的恐惧。

    但能做的还有很多。给社会建立起隔绝骗局、免于恐惧的“免疫屏障”,要靠良好的心态,也要靠不断整治防疫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否则,漏洞里总会有骗子钻进来。

    今年4月,就有两个骗子身穿防护服冒充防疫人员,在江西临川某小区,从一位居民的银行卡里转走5万元。骗子声称,该居民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需采集核酸并登记基础信息。随后,骗子熟练地采集了核酸,并在登记基础信息时向居民索得验证码。“防疫人员”离开后,那位居民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时才意识到,自己见到的“防疫人员”原来是骗子。

    其实,一些地方已经通过给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配“疫情防控工作证”,规范疫情处置的过程。但也有一些地方,相关工作人员上门贴封条或装居家隔离的门磁时,并不出示相关证件,或相关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不少于两人,并出示执法证件,填写卫生执法文书。但很多时候,这些制度和程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疫情形势严峻,会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警察、甚至保安等参与疫情处置,面对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并规范执法的程序,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此方能避免出现防疫人员身份真假难辨的尴尬状况。这样就正如整治“层层加码”一样,同样能使普通人免于掉进涉疫骗局的恐惧。

    骗子是禁不绝的,也是抓不完的,但警惕是可以提高的,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制度是可以完善的,疫情防控上的漏洞也是可以修补的。

    制度完善一点,则顾虑与担忧少一点,程序正当一点,则担忧再少一点。担忧少一点,我们就少些被骗子“拐走”的机会,少些给防疫大局添乱的事。

李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23日 06 版

方舱里来了三位艺术家
我们的软肋 骗子的商机
“电子榨菜”,下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