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其他行业能像建筑行业一样,让青年如此真切地感知国家建设发展的进程。
距离年底交工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中建二局三公司京秦高速遵秦段A6标项目部的青年工人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京秦高速遵秦段线路全长约165公里,全线通车后,秦皇岛至北京将缩短半个小时车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将明显提速。
“对建筑青年来说,他们的青春是被工程项目标记下的。”中建二局三公司团委书记甘霖介绍,全公司共计10323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70%。
“工地现场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成长发展。虽然这期间有些人老了,技术进步了,条件变好了,但建筑青年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还在,与祖国建设共生的工地青春记忆还在。”中建二局三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海清说。
科技施工,工地青年新标签
“今天咱标段全线贯通,必须确保最后几片梁安全平稳架设!”10月25日早上6点28分,被人称为“伍哥”的项目经理伍金华便带着项目质检人员来到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北巨家峪大桥,最后一片T梁将在这里架设完成。
伍金华介绍,“冬季施工是制梁施工‘最难钉的钉子’。”伍哥和团队为此绞尽脑汁,引进智能蒸汽养护设备,通过智慧梁场管理系统远程操控监管。同时,还为预制T梁“蒸汽养生”设置一节节像绿皮火车一样的地棚,并给地棚盖上厚厚的“棉被”,将预制梁与寒冷隔绝。在“汗蒸棚”中来个“蒸桑拿”,确保预制梁平稳过冬。
下午1点,一切准备就绪。
“开始架梁!”伍哥一声令下,在场工作人员注视着梁片,屏住了呼吸。梁片缓缓移动,伍哥紧盯梁片中线与墩柱中线,此时他的眼睛就是一把高精度尺子——
“再往北3毫米!”“好!落梁!”
架梁机齿轮缓缓转动,当梁片稳稳落在墩柱上的那一刻,京秦高速遵秦段A6标实现全线贯通,现场礼炮声声、彩带飘飘。
从18岁成为建筑工人算起,伍金华已经在工地上摸爬滚打近20年。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了高效完成施工任务,BIM技术、智慧工地、3D打印、VR、5G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施工现场,这对当下的建筑青年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仅在京秦高速遵秦段A6标项目,人员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就超过90%。
艰苦奋斗,投身祖国建设
与如今的施工条件相比,刘继成年轻时所经历的工地岁月可艰苦得多。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他喜欢聊年轻时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一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99师改编的建筑工程第5师组成的建筑大军,跨入了建设祖国的行列,这就是现如今中建二局的前身。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迅速凝聚起全国的力量。很快,一大批工人、干部争先恐后,报名支援三线建设。刘继成就是其中之一。
1969年9月27日,21岁的刘继成接到了参加国防三线基础建设的命令。第二天一早,他带上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就踏上了前往大巴山万源的路途。
“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作为三线建设大军的“先遣部队”,入山后他们在荒地上建起“干打垒”(用芦苇帘子或泥土为墙搭起的简易房屋),再用3个大石头架起炉灶后,就迅速投入工作。
“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确保国家有了安全可靠的战略大后方,也为科技和工业落后的中西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青年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退休职工廉新志说。
加入竞争,用地标工程标记的青春
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初的“城贸大会战”,蒋本七激动不已。因为那一次,不仅是蒋本七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更是该公司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筑施工企业率先进入完全竞争性领域。
“当时(北京)城乡贸易中心项目资金需要自筹,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计划外自筹,像个‘烫手山芋’没人敢接。”他回忆。项目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公司提出了“三个生死攸关”(生死攸关的一年、生死攸关的工程、生死攸关的时期),抽调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城贸大会战。
全体施工人员,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工人,都整宿整宿地守在工地上。一个个哪怕眼睛熬得通红、嗓子沙哑了,也怕耽误了节点而不愿休息。
由于该工程成功的轰动效应,三公司又陆续承建了北京亦庄和路雪厂房、通泰大厦、航天综合楼、国家电网中心等项目。“那时候的年轻人就是敢想敢干,不服输。”蒋本七评价说。
岁月如梭,时光悄然带走了一代代建设者的青春,却抹不掉那些熠熠生辉的奋斗印记。从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到转战西南投身祖国三线建设,再到迎接市场化改革,接下一个个地标性工程,如今70岁的中建二局就像是中国建筑行业的缩影,无数人的青春留在了建筑工地,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
通讯员 杨欢 税筱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