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2月0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们如何打赢未来战争

——“国防科技前沿论坛2022”侧记

张照星 孔祥库 张继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2月01日   07 版)

    可重构多模态全地形移动机器人,通过改变轮毂形态可以在各种复杂路况行走;在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上构造的光纤光栅水听器,却是打造守卫领海的“铁闸门”;又黑又亮又柔的第三代碳化硅纤维,可耐2000摄氏度的高温……11月26日,在“国防科技前沿论坛2022”科技成果路演现场,一项项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

    11月25日至26日,由国防科技大学主办的“国防科技前沿论坛2022”在湖南长沙举行,数百名军地领导和专家学者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会议,围绕国防科技前沿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国防科技大学科研部部长杨俊说:“这次论坛邀请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科技强军,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智慧力量。”

    前沿科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军队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新时代强军伟业不断向前推进。此次论坛,不少专家聚焦高水平科技发表观点和看法。

    作为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主要从事空间气象研究,近几年,他把精力投入到数字空间建设上面,他认为数字空间犹如“空间大脑”,能带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开启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行为的科技新前沿。

    “卫星上了天,好比断了线的风筝,非常无助,我在想能不能让卫星像鸟儿一样自主地飞翔,为和平发展歌唱,如果有入侵者入侵,数字空间就是一把利剑。”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认为,太空领域已经成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重要疆域,人类对太空的依赖与日俱增,对进出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效率、高可靠、高安全为特征的未来航天运输系统成为重要的标志,因此,发展航班化的航天运输是进出空间的一种有效选择和重要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长期从事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机械系统的极端环境适应性与高可靠服役问题。论坛上,他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望了宇航空间机构在未来深空探测、在轨服务、星球基地建设等航天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发展。

    这次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努力为科技强军提供智慧方案。

    高端人才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赢得军事竞争主动,根本上要靠提升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这次论坛把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重头戏来安排,开设了人才培养专场,组织院士和专家学者贡献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深有感触地说:“我对这次论坛的内容和组织形态,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个要素的一体部署,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国防前沿科技,没有高端人才不行,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也不行,无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教育、科技、人才都要做到三位一体、强力发力,特别是在我国向着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教育更是首先发力的。”他说。

    针对当下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耀南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与国防联系紧密,空天的、水下的、陆地的无人系统,都能成为未来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的装备。”

    此次论坛上,他最关注的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他强调,“做科研最重要的特质是创造性,智能化武器永远不能也不会代替人,因此要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有了高精尖的人才,高精尖的智能化武器装备才能成为现实。”

    未来战争

    与会专家认为,科技是未来战争的核心战斗力。生物计算机、光学和量子计算机、基于非硅材料的新型计算机技术,将打破摩尔定律魔咒,迎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纪元。电磁轨道炮、低可探测、超空泡、机械外骨骼、系统集成等技术日趋成熟,都有改变未来战争面貌的巨大潜力。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院士曾先后服务了三代北斗系统建设。前不久,他荣获了“2022年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

    “在精准作战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高技术作战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实时性,以及对情报、监视和侦察的相关环境信息的精准性、可靠性、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次论坛上,刘经南围绕多维战场空间的战场环境感知作了报告。

    他认为,高技术作战下战场环境感知和保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时空基准网络,实现战场环境要素的统一表达。

    “这就需要更广的时空范围、更高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更多要素、更多源、更实时的观测数据来支撑。只有将分布在多维战场空间的战场环境感知装备链接为一个网络,发挥各种装备的优长,消除自身缺陷可能导致的‘盲区’,才能够实现连续、快速、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来自全时域、多空域和多频域的战场信息。”刘经南说。

    国防科技大学易仕和教授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军事斗争前沿,他在报告中指出,“未来我们将在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牵引下,筹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包括装备研制,通过基础科学创新来支撑关键技术的突破,进而支撑精导武器的研制,把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变成装备。”

    据悉,此次论坛专门设置了未来战争子论坛,7位专家学者作报告,35位与会代表参加分组交流,重点围绕新兴领域安全威胁、颠覆性技术与新域新质力量建设、未来作战概念开发设计、军事科技融合创新等趋势走向,分析研判未来战争形态、战争样式和制胜机理特点新变化,推动军事理论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促进战技融合、科技制胜。

张照星 孔祥库 张继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2月01日 07 版

我们如何打赢未来战争
新型单兵综合系统亮相高原演训场
让英雄战旗高高飘扬
接过父辈手中的钢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