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 用初心推动共同富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教帮扶创新亮点纷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2月14日   03 版)

    金秋时分,正是蜜桔收获的季节。往年总是为销售发愁的北仑嘉溪村桔农,今年却无比轻松。原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跨境电商专业和新媒体营销工作坊的师生们,在他的桔子园里现场直播带货,不到两个小时,2千多斤桔子就销售一空。

    田间直播助农,是近两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国家“双高”院校职教引领力,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品牌化、项目化推动乡村振兴。近五年,持续向基层一线输入近22000人次学生,开展美丽乡村、乡村假期课堂、助力共同富裕等志愿行动1200余场,各类服务乡村振兴培训项目近100余项,有效帮助46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完成了“优化”与“升级”。打造科教帮扶品牌持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种技术”项目,实现科技下沉、人才下乡,创新职教帮扶亮点纷呈,交出了一份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用初心推动共同富裕的高分答卷。

    深入开展调研 建立长效机制

    位于浙江东部沿海的宁海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曾在全国作经验分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了学生“美丽乡村发展调研团”,走进宁海桥头胡街道双林村、桑洲镇南岭村、强蛟镇上蒲村等进行了美丽乡村发展的社会调研。调研团队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重点对村庄的经济收入提高、相关政策、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发展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调研团总结出了宁海县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即“政府支持+引进资本+村民主体+村委协同”的“空心村”活化模式,形成 “资金共筹、利益均沾、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调研团队提炼的这套经验对于乡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新模式具有借鉴价值,被宁海县胡街道、桑洲镇、强蛟镇等地采纳。宁海南岭村村支书表示,正是这套“空心村”活化的模式,让南岭村从环境差、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鲜花盛开,生机勃勃,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景区之一。

    “靠海吃海”是东门渔民祖祖辈辈的真实写照。“以前,很多村民从10多岁就开始捕鱼,现在东门渔村30岁以下几乎没有人愿意下海捕鱼,许多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有着“浙江渔业第一村”之称的东门渔村村委会主任表示,传统渔村正在面临产业转型。今年暑假,针对“东海无鱼”的严峻现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渔光新曲”实践团队对象山东门渔村的“渔文化”和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调研,就如何把渔家文化与生态旅游、渔家乐产业结合提出深化第一、第三产业合作,打造规模化的“渔家乐+民宿”产业链;抓牢电商赋能的契机,孵化自媒体账号,转变渔民的传统经销理念;应地制宜,结合非遗文化与渔俗文化,推动渔民参与渔文化产业建设的建议。相关政策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

    从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学校全面落实“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近五年来,组建了32支“三下乡”团队3000余名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挖掘了村落山水资源、民风民俗等乡村振兴资源。师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为团市委、文明办、农村农业局等政府单位提供智力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依托自身优势 做好成果转化

    “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把专业课程带到乡村田间,打通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在育人过程中赋能乡村振兴。正如校长吴翔阳所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项目中融入了“田野底色”。

    学校国际商旅学院与半浦村半樸园国学教育基地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与“研学基地设计与半浦文化推广帮扶协议”,从专业角度提出“利用本土元素,帮助半樸园研学基地设计一套五色课程的创意方案,并利用这些课程推广半浦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国际商旅学院院长董鸿安说:“让农田变景点,将课程设计建到乡村里去,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闭门造车”现状,使学生的课程项目更接地气,更具实践价值。”他们带领学生从村庄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清廉文化等入手,深入挖掘提炼村庄建设的主题和内容,打造了不少像半樸园这样的特色鲜明的“乡村IP”。

    学院还利用多语种优势,由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应用西班牙语等6个专业师生组成公益宣传团队,对西门村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完成了“跑马灯”等非遗项目英、韩、日、西班牙、德多语种解说词和宣传手册的编纂工作,录制了多语版的宣传视频,帮助西门村文化礼堂创造对外文化传播条件。

    “村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需要他们参与到具体的设计改造中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封思勇认为“授人以渔”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途径。他回忆,带领创作团队师生刚开始帮助梅东村搞院落设计与街景改造时,有些村民不是很理解。师生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慢慢用手中的画笔让现有资源焕发出了新光彩,村民也从被动到主动欢迎团队上门设计改造,并和师生们一起除草搬砖,参与到改造工作中来。团队先后为北仑区牡丹社区、青林嘉园、嘉园茗楼、清水村、江星公寓等开展院落与街景改造,为北仑区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诗画浙江”战略贡献了力量。把带“泥土味”的设计人才引进乡村,艺术学院师生团队还开展策划农产品logo、农产品外包装设计竞赛,把项目带入课堂,完成了甘孜州黑木耳、北仑紫薇酒、兰溪杨梅酒等200余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制作,在打造乡村振兴“伴手礼”的同时,为当地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艺术调动和唤醒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师生们与村民一起采用传统技艺、就地取材,全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落地,用艺术点亮乡村,用“红色基因”赋能“绿色之路”,用短视频宣传乡村面貌。他们也将画笔带进了乡村社区中小学、假日学校,每年开展绘画公益服务1000余人次。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他们不仅用艺术点亮了农村,也点亮了自己的人生灯塔。

    借力乡村振兴 探索转型路径

    除了让师生的教学、实践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助推共富之路上,还在科技服务、合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着帮扶新路子。

    “根据检测结果,你们可以跟合作企业提议深加工深色蔬菜以及淀粉类主食资源,在时令蔬菜上多做文章,为他们定制产品以及组织生态农家乐活动时,在宣传上突出季节的转换对蔬菜的营养成分的重大影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技服务特派团队汤晓老师一边在田间采摘蔬菜样品,一边给余姚大隐镇农户作技术指导。学校每年都会派出二十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种技术”项目把学校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带到田间、乡村,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与技术优势,为乡村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现产业兴旺打通新通道。

    近两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服务乡村振兴的“党建+”模式,与学校所在区域的北仑区政府携手建立党建共同体,立体化全方位地聚合政、企、校各方资源,实施战略合作。双方围绕“共铸红色品牌、共建党建学院、共育骨干队伍、共抓产教融合、共助人才引育、共创美丽乡村、共推文化创新、共筑青年北仑”八个方面,全面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学校8个分院与北仑春晓、小港、柴桥、郭巨等8个街道共同完成建设“红苗集市”青春助农、艺术点亮乡村、浃江风情带打造等十大共建项目。

    在提升乡村人才技能,增强乡村发展源动力方面,学校还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优势,积极开展符合本土文化特征及村民需要的培训活动,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先后开展“青年电商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互联网+”培训等。学校还联合北仑区委组织部共同成立港城工业社区学院,开展两新党建、园区治理、企业管理、电商直播等方面培训,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共赢平台。

    如今,宁职院“乡村振兴”多点开花,乡土工匠在和师生的互动中,有了新思路;基层干部在交流中获取了新的发展理念;村民们看到了样板与示范,看到了乡村振兴下资源的活化路径。从服务乡村到对口支援,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到山海协作、东西部合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经验输出到结对的凉山州,西藏、新疆等自治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信息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2月14日 03 版

精准施策 多措并举 统筹联动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卓越海员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圈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教帮扶创新亮点纷呈